寶島又在大撒幣。
7月11日,中國TW通過“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韌性特別條例”,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項:計劃在今年10月底前,給全民普發10000元新臺幣。
“發現金,一萬元!高官權貴不稀罕!基層百姓等救助!”
全民直接發錢,到底好不好?
每當出現這個話題,一定會有人跳出來反對。
綠色團體普遍反對,認為無差別發錢必然引起貨幣貶值,物價上漲不僅抵消發錢的作用,而且“增大財政負擔,債留子孫”。
這種論調我們并不陌生:都發錢,等于都沒發錢。
與其全民發錢,不如把錢補貼給企業,使其擴大生產降低物價,進而讓全社會受益。
但是,這只是少數人的堅持。
據島內民意調查數據,超過80%民眾表示贊成發錢,約75%表示非常贊成;完全不贊成的只有約11%。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有錢拿為什么不好?
關于這件事,誰支持誰反對,你基本能看出來他的屁股坐在哪。
01
戳破謊言
有一個受眾非常廣的論調。
直接發錢大部分人只會存起來,而不是去消費。
中國人愛存錢不假,但以此來作為反對發錢的理由,是極其扯淡的。
愛存錢≠不消費。
每人發幾千元,先不說大多數人拿了錢是不是真的存起來。
就算存起來,這筆錢最終還是會拿出來花掉,難道它會在銀行里躺十年、一百年?
既然如此,這筆錢最終還是會流進市場,晚一點又何妨?
更何況,對于真正的需要幾千元的家庭而言,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事。
大多數家庭的未來并沒有保障,每一分錢都可能會在明天花掉。
以香港為例,口罩期間大撒幣,儲蓄率在2020年底確實一度超過40%,如下圖所示。
但是,這并不是中國人愛存錢導致的。
同期,美國的居民儲蓄率也兩度超過30%,難道美國人也愛存錢?
口罩期間,美國對公民的補助是人均6000美元;同期,美國人均年收入為3.86萬美元。
2020年,美國儲蓄率平均增加5.4%,38600×5.4%=2084.4美元。
也就是說,給每個人發6000美元,平均只有不到2100美元被存起來,占比不到35%。
同樣的,香港2020年、2021年分別給每個人發10000港幣、5000港幣,2021年的儲蓄率也只是增加了5.9%而已。
兩年加起來,平均每個香港人多存了6870港元,占補貼金額的45.8%。
沒錯,這樣對比來看,中國人確實比美國人更愛存錢。
但這個“更”的程度,明顯非常有限。
一旦發錢停了,沒過多久,無論是美國還是香港,儲蓄率都迅速下降至比2019年更低的水平。
說明什么?
人們手上突然多了一筆錢,肯定不會一口氣全部花掉,必然會有一部分轉化為儲蓄。
這是個直白到不能再直白的邏輯。
花錢,也是要時間的。
存起來一部分,只是代表不一次性花完,并不是不花。
根本不需要多久,最多到第二年,發下去的錢最終還是會全部轉化為消費。
那么接下來就是第二個爭論點:這些錢經由每個消費者流入大市場,是不是會引發惡性通脹?
首先,很多生活的必需品,價格是國家嚴格控制的,并不是商家想漲就漲。
物價指數錨定的八大類商品,食品、煙酒、衣服、家具、醫療、通訊、教育、住房,這些板塊,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國資管控。
這種模式其實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通脹。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信凱曾經點出過這個問題:由于CPI被錯估、低估,使得不少中低收入民眾所處的困境被忽視、掩蓋。
其次,目前的困境是產能過剩。
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只好出口轉內銷,但消費者卻沒有票子去買。
這一點,與海外的形勢截然相反。
消費消費,說一千道一萬,本質上仍是供需關系。
作為商品的產出基地,我們發下來的錢,最主要的作用是讓生產出來的商品流通。
只有等到供不應求,甚至工廠里的商品全部售罄后,才有可能引發物價上漲。
假如是你的廠里堆滿了貨,聽說國家給每個人發錢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一定是松了口氣:終于能清庫存了。
絕對不是:哦!大家手里多了幾千塊,那我漲價!
以最近幾次發放消費券的實際效果為例,所有人應該都有切身體會。
我們平時買飲料、賣水果,掃碼支付總會減免幾毛錢,這些補貼導致物價上漲了么?
根本沒有。
我以前買一罐紅牛6塊錢,現在就是5塊9、5塊8,超市的零售價根本沒變。
甚至,為了快點出貨,大多數商品即便不算補貼,也都在降價處理。
物價上漲了么?
消費券屬于是定向發錢。既然定向發錢不會引起物價上漲,那么憑什么認為無差別發錢就會導致物價飛漲?
所以,從現實的角度出發,采取和美國、中國香港類似的適度發錢政策,CPI的漲幅只會比之低,不可能“大漲”。
真正應該考慮的,或許不是該不該發錢,而是發得不夠多。
同樣的發錢力度,我們甚至都不一定能徹底消化掉多出的商品,又何談“漲”?
02
發錢=養懶漢?
此時此刻,大多數經濟體普遍面臨的困境是什么?
生產力還在提升,但財富越來越集中,普通人手中沒有票子,導致財富循環斷裂。
水只往一個方向流動,一定會導致旱澇同現。
自由市場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人為將下游主干的水往上游支線運。
簡單來說,就是劫富濟貧。
真實目的既不是“劫富”,也不是“濟貧”,而是保證水網不至于干涸。
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提出更優解。
既然如此,給民眾發錢、給中小企業扶持,就不應該是突發的“利好”,而是要長期去做的一件事,才有可能保證“細水長流”。
這并不難理解,只能說現代社會確實發展到這個階段了。
由此,可以引入最近流傳度很高的一個詞:UBI,全稱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即無條件基本收入。
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全民無條件低保。
……
這個概念,最早由英國社會學家托馬斯·摩爾在《烏托邦》中提出:
不論貧富、年齡、性別、健康與否,統一由政府定期定額給全民發放生活費。
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這不就是養懶漢么?
首先,人類社會的進步,本質上就是為了養懶漢。
如果隨著社會生產力提高,人們活得反而比過去更累了,那么技術進步的意義在哪里?
其次,從目前全球各國所做的嘗試來看,發錢還真不是養懶漢。
2018年,韓國京畿道啟動“青年基本收入計劃”,對轄區內24歲以內青年每季度發放220美元現金。
年輕人會因為有了一點固定收入,就不愿意去工作嗎?
并沒有。
最終的結果是,當地不僅中小商戶的銷售額平均增長7%,且受益青年的就業、創業意愿提升了12%。
很好實現了“保障-消費-就業”的良性循環。
既然是良性的,為什么不繼續?
2025年開始,京畿道宣布再度對轄區內青年提供補貼,幫助他們實現經濟自立和穩定的社會融入。
2019-2021年,美國斯托克頓市做過類似的試驗,向本地125位公民發放500美元/月的無條件補貼。
該試驗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受益者的全職工作比例從28%上升至40%,債務違約率也下降了52%。
2023-2024年,日本京都府宇治市啟動“青年挑戰補助金”,向25-39歲低收入群體發放3萬日元/月的無條件補貼。
跟蹤調查顯示,這筆錢有23%用于職業培訓,11%用于啟動小微創業。
……
至少,日韓美的三次試驗告訴我們,給普通人、尤其是青年人發錢,整體來說不僅不會導致人們好吃懶做,反而會提高大家的積極性。
這是人之常情。
人在什么時候才會完全躺平?在沒有盼頭的時候。
但如果現在告訴你,現在每個月無論如何都會送你一筆小錢,你還會躺嗎?
除了極少數真的“懶漢”,大多數的正常人絕對不會,而是拿出這筆錢的一部分充實自己,努力融入社會中。
當然,這種事也不能一概而論。
2017-2018年,芬蘭政府曾開展為期兩年的試點試驗,隨機向2000名失業公民發放560歐元/月的補貼。
在芬蘭,UBI起到的效果就沒有美日韓那么好,實驗組的全職就業率僅僅提高了0.3%。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北歐社會的福利水平本身就太高了,UBI對長期生活在蜜罐里的民眾影響較小。
不過,它側面說明了一件事:福利水平越低的社會,UBI起到的良性作用越大。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優勢”很大。
我們的輿論常吹“后發優勢”,這又何嘗不是“后發優勢”的一種。
優勢不大的經濟體都在努力嘗試,我們放著這么大的“優勢”卻不去利用,是否說不過去?
03
尾聲
話說,那行者一個跟頭就從烏雞國飛到了兜率天,求起死回生的靈藥。
見到太上老君,便道:萬望道祖垂憐,把九轉還魂丹借得一千丸兒,與我老孫搭救他也。
道祖無奈:這猴兒胡說!甚么一千丸、二千丸,當飯吃哩!咄!快去,沒有!
行者笑道:別人不知,我還不曉得?當年俺偷吃你的仙丹,撿最好的都能吃到飽!這救凡人命的下品丹藥,簡直堆積如山。
老君生氣了:你這猢猻,愚笨至極!仙丹雖然有的是,但若拿去隨便救人,還怎么調教眾生?
行者道:你這仙丹,本就是取之于人,憑甚么不能用之于人?
老君道:正因取之于人,才不可用之于人!否則漫天神佛,威嚴何在?
猴王懶得和他扯了:好好好,您老說得都對,隨便給一丸兒能用的就成。
這點面子,老君還是要給的:給你可以,嘴可要把嚴了!下去對那國王說,這仙丹是你千萬般艱難才求來的,無比珍貴!
……
我們總說發錢發錢,其實這個詞是有問題的。
意思就好像是,別人把他的錢,施舍給了你。
哇,他人真好。
真的是這樣嗎?
2024年的GDP總額約135萬億元,廣義財政收入近41萬億元。你可以認為,全國的廣義平均稅收,超過30%。
給民眾發錢的這個“錢”,是從哪來的?本質上還是將人們上繳的稅收,還一部分給大眾。
全民發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不過是盡到了本分而已。
真正的難點,是錢怎么發下去。
如果按照老一套,在某些地方,你發1塊錢,搞不好要花100塊錢的成本。
甚至,這1塊錢能發下去,就是“善政”。
那肯定是不行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