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原生瀏覽器,最近是科技圈的熱門話題。
繼Perplexity的Comet、The Browser Company的Dia后,OpenAI的瀏覽器也有望于數周內正式上線,集成聊天界面和AI代理功能。
功能很強大。
比如Comet,以“AI即瀏覽器”重新定義界面邏輯,網購時可以幫你比價、查看評論,甚至直接完成結賬流程。
在任意網頁上,使用“Assistant”或“Summarize”功能快速分析上下文總結內容、翻譯信息等等。
好不好用?當然好用。
訂閱費200美元/月,能不好用嗎?
這幾年我們常說,淘汰你的不是工具,而是搶先使用工具的卷王。
所以,各路賣課的“老師”們,又開始PUA了:進圈子(V我500)!再不換AI瀏覽器,你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這就很牛(傻)逼。
AI瀏覽器的出現,無論對個人獲得/創造知識的效率提升、還是對信息的呈現形式,都確實有驚艷的表現。
它也確實可能撼動互聯網時代的格局。
但正如ChatGPT剛出現時,萬眾期待的GPT-5一樣,到現在都還沒影。
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還不必過度高估。
01
美好的愿景
互聯網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瀏覽器的歷史。
至少迄今為止,我們手機里絕大部分App的請求,仍然是基于Https;PC上幾乎所有的訪問,當然也全都是Https。
而承載如此龐大信息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瀏覽器。
我們常說,AI將改變一切。
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AI將成為萬能工具,取代/改變一切舊有的工具。
注意,這句話的主語是AI,是AI去改變舊工具,而不是成為工具的附庸、工具的工具。
比如,我們現在打開一個主流瀏覽器,都會先進入一個AI聊天框。
你可以直接在這個聊天框輸入關鍵詞,也可以如過去一樣進入特定網址。
這是將AI作為第三方插件,嵌入瀏覽器中,只是作為輔助,相當于新增了一個器官。
實際上,瀏覽器本身的性質,并沒有變化。
你以前怎么用瀏覽器的,現在還是怎么用;你想知道什么,必須輸入精確的關鍵詞。
唯一的區別只有,現在多了一個AI給出的回答。
你說它沒用吧,那不太合適;但你要說它有用,其實真沒多大用。
真正基于AI的瀏覽器應該是怎樣的?
根據Dia自己的描述,它與目前的瀏覽器+第三方AI插件,有四點區別:
1.內建AI、原生集成,而不是靠第三方插件。
2.AI可訪問用戶允許的所有標簽頁,第三方插件只能訪問當前頁面。
3.深度集成,有別于多平臺多插件的不一致體驗。
4.一體化支持所有功能,不必再多個插件組合。
簡單來說,Dia的AI引擎,與瀏覽器的內核是同一個層級的;而不是,在不同層級分別嵌入第三方AI插件。
這就是一種全新的信息獲取環境。
在任何一個你打開的標簽頁里,都可以直接要求AI完成翻譯、總結、潤色,這是過去的瀏覽器絕對做不到的。
比如,你要翻譯網頁內容,就必須專門安裝翻譯插件。
你想干什么,都必須安裝一個特定功能的工具。
而提供一體化功能的AI瀏覽器,可以在你瀏覽每一個頁面的同時,就同步完成翻譯和總結。
這就是效率的提升。
當然,這仍不足以體現AI瀏覽器的強大功能。
它真正強大的點在于,能夠比較、總結多個頁面的信息。
AI的功能是整個瀏覽器的,而不是插入當前的網頁,這就意味著它可以分析你正在瀏覽的所有網頁。
它的能力不是單單分析當前TAB的內容,而是將若干個頁面的內容全部整合提煉重點。
就像群聊一樣,你可以在側邊欄讓AI總結當前頁面,也可以@多個頁面給AI整合。
甚至,根據你的偏好和搜索的順序,它還能區分出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重要信息詳細給出、次要信息一筆帶過。
用豆包AI制作
簡單來說,AI瀏覽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人與信息連接”的工具,還能為你甄別、分析、整合多個渠道的信息。
這就相當于,古早的手機只能打電話,但現在的智能手機早已遠遠突破“通話”這一功能的限制。
AI瀏覽器之于傳統瀏覽器,與手機的進化有相似之處,但要超過后者。
它強大的根源,是“深度思考”這四個字。
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從死工具變為“活工具”,用智能協作用戶收集、提煉更有用的信息。
它是工具,也是每個人的助手。
這種深層次的變化,意味著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效率將大幅提高。
02
現實的難題
AI瀏覽器的強大,無疑令人心動。
但是,以上我們說的種種好處,究竟能否真的全部落地?
說一千道一萬,一件商品是否能被大眾接受,最重要的屬性就是:好不好用。
AI原生瀏覽器,能否真的打開新時代的大門,同樣必須遵循這點。
功能再強大,若不符合大多數人的使用習慣,就無法大規模商業化,難以持續。
過去,因此而夭折的產品,數不勝數。
而目前的Dia,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太好用。
是的,Dia在多個頁面之間串聯上下文、對YouTube視頻的總結等等功能……都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一個字:酷。
對內容創作者而言,甄別信息、對比信息、整合信息,這節省了大量時間,時間就是金錢。
但僅僅如此,就足以讓大多數人放棄用了十幾年的工具嗎?
首先,Dia瀏覽器目前只適配Mac M1芯片及更高版本的macOS 14+系統。
而全世界絕大多數人,使用的事Windows、Linux乃至舊版的Mac系統,都用不了。
即便能用,比如我的瀏覽器上積累了這么多年的書簽,其中包含海量信息和個人收藏,以及大量次級平臺的賬號……
這些東西,不僅是個人的生活記憶,更是財富,價值怎么算?
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為了某個新事物,而放棄自己的基本盤,而是兩者同時使用。
我需要工作時,用Dia;平時沖浪娛樂,還是用Chrome。
即便如此,就談不上什么取代不取代了,兩者是爭奪用戶的競品。
更關鍵的是,AI瀏覽器再怎么創新,它依然是瀏覽器。
AI跨頁面分析、整合碎片信息化的能力,其實仍然沒有跳出“瀏覽器”這個框架。
AI與用戶的每一次交互,沒辦法真的脫離“瀏覽器”這個載體。
AI整合的一切信息,都來源于瀏覽器。
也就是說,AI瀏覽器的一切創新,都建立在瀏覽器仍是最大的開放標準之上。
就目前來看,Dia雖然提高了信息的獲取效率,但當你想要進行更復雜的操作時,仍然需要“瀏覽器”這個工具,作為可視化的操作界面。
只要我們用的還是實體PC,這是不可能避免的。
即便你不去看,也不代表你真的沒有使用它。
比如,AI助手可以根據你的時間和天氣幫你訂車票,但它調用的仍然是運輸部門官網的API接口。
這個源頭的頁面你雖然沒看見,但AI提供給你的任何服務都依賴其運轉。
它就像是城市的地下管道,你看不見,但它是基礎。
從這個角度看,AI瀏覽器并非傳統瀏覽器的掘墓人,而是后者的輔助。
或者說,兩者并不是相對立的,而是合作的關系。
前者處理信息,后者呈現世界。
但是后者明顯比前者重要,它是前者的基礎。
正如過去二十余年,從網景到IE,從火狐到Chrome,任何充滿創新的、被定義為新一代交互范式的產品,最典型的就是火狐,最終都會被生態更強大、資源更雄厚的“先來者”整合。
AI瀏覽器之于傳統瀏覽器,大概率依然是過去的劇情重演。
03
尾聲
至少在現在這個時刻,說瀏覽器的搜索功能會被AI瀏覽器取代,就像1999年擔心門戶網站會讓瀏覽器倒閉。
結果我們現在都知道,瀏覽器吞并了門戶、吞并了Flash、吞并了桌面軟件,這一次,它可能同樣會吞并AI。
每一次創新都讓瀏覽器變得更強大,AI也只是它的大腦而已。
除非AGI出現。(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