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桔
編輯丨謝長艷
8月以來股市風云突變,沉寂許久的醫藥生物板塊成為二級市場的熱門板塊,其中表現最好的是兩大老牌知名藥企香雪制藥和東北制藥,前者從7月31日以來,在5個交易日內收出了三個漲停板;后者更是在本周收出三個一字板漲停。
究其背后的原因,以香雪制藥為例,7月30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發布消息,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批準香雪生命科學(XLifeSc)的TAEST16001注射液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名單。這一決定標志著該產品作為中國第一個IND獲批的TCR-T細胞治療新藥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加速關鍵性臨床試驗和附條件批準上市的進程,成為中國第一款上市的TCR-T細胞治療藥物。
而香雪制藥、東北制藥的縮影也是近期抗癌藥板塊強勢的一個縮影。根據本刊的不完全統計,在這一創新藥的主流賽道中,包括雙成藥業、華森制藥、四環生物、博騰股份等在本月短短幾個交易日也有了程度不一的漲幅,甚至部分公司從7月開始就啟動了反彈之旅。
通常根據治療特點的不同,抗癌藥分為西藥和中藥兩大類,其中西藥又包括化療和生物靶向治療藥物等,中藥包括臨床上常用的方劑藥物和中成藥。從二級市場來看,當前逐漸進入中報季,抗癌藥類上市公司的業績也頗受關注。賽道中率先交卷的貝達藥業業績亮眼,該股號稱抗癌藥第一股,2024年上半年凈利潤2.24億元 同比增長51%。
在書面回復本刊時,南方基金明星醫藥基金經理王崢嬌強調,賽道個股的二級市場表現分化比較明顯。由于其研發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成功概率難以把握,成功時間節點不確定性高,因此個股的股價常常伴隨較大的波動。從板塊角度來看,個股之間關聯度并不高,尤其是非同一靶點或者同一領域的研發公司。板塊里的投資機會更多集中于個股的核心產品研發進展和催化劑落地。隨著財報季的披露,我們建議大家更多關注研發數據而非財務數據,良好的研發數據和進展可以更大程度支撐核心產品的推進,增加產品成功上市的概率,兌現公司的價值。
香雪制藥、東北制藥受寵皆因抗癌藥
進入8月,二級市場的漲停榜多了許多新的面孔,比如廣州的老牌科創板上市公司香雪制藥。自7月31日漲停后,該股在8月以來持續收出陽線,其中8月6日再次漲停。
從Wind的公開資料上看,公司是一家以中成藥制藥和研發為主業,集西藥制藥、生物醫學工程和藥材規范種植于一體的現代化高新技術醫藥企業。公司一直以來專注于以抗病毒口服液、板藍根顆粒為主導產品的系列中成藥的生產與銷售。公司主導產品之一抗病毒口服液為純天然植物配方,是公司首創的國家級新藥。
但上文提到的藥監局批準的公司新款注射液,讓公司的關注點突變,不僅吸引了癌癥患者和醫療工作者的殷切目光,而且也讓二級市場內外的一眾炒家蜂擁而來。那么,有望成為中國首款上市的TCR-T細胞治療藥物有何神奇之處呢?據悉,該藥物主要用于治療晚期軟組織肉瘤。(TCR-T針對實體瘤,CAR-T則主要針對血液瘤)
公司在相關公告中提示了風險,“此次納入名單并不代表能獲批上市,也不會對公司2024年度業績產生重大影響。TAEST16001注射液的研發具有高科技、高風險、高附加值的特點,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研發過程中不可預測因素較多,且容易受到技術、審批、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但這樣的消息還是讓群情振奮,畢竟相較于PD1,細胞治療出現得較晚且在全球范圍內方興未艾。比如8月1日,UmojaBiopharma宣布,美國FDA已批準其在研CD19靶向原位生成(in-situ generated)CAR-T細胞療法UB-VV111的IND申請,用以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公司預計將在2024年底前啟動1期試驗并進行首位患者給藥,UB-VV111可能是血液學人體試驗中首個原位生成CD19靶向CAR-T細胞療法。(簡單來說,該療法就是利用人體免疫細胞抗癌,有“抗癌神藥”之稱。)
轉回國內,今年稍早前的3月,科濟藥業(2171.HK)對外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正式批準澤沃基奧侖賽注射液的新藥上市申請,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既往經過至少3線治療后進展(至少使用過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及免疫調節劑)。根據2023半年報,科濟藥業擁有十余個在研產品,澤沃基奧侖賽注射液走在最前面,也是該公司獲批的第一款產品。
無獨有偶,本周后半周連收一字板的另一家藥企東北制藥,本周的強勢表現也和抗癌藥尤其是TCR-T細胞療法息息相關。根據公告,其宣布收購創新藥企北京鼎成肽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70%的股權。后者自主研發的DCTY1102注射液的IND申請已于2024 年5月23日獲得國家藥監局藥品評審中心受理,該產品有望成為全球第二款,國內第一款進入I期臨床研究的靶向KRAS G12D的TCR-T 細胞藥物。
公告表示KRAS G12D突變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是一種常見的癌癥相關突變,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胰腺癌(40%)、結直腸癌(30%)、非小細胞肺癌(13%)和卵巢癌(34%)。研究表明,攜帶 KRAS G12D 突變的患者通常預后差,并且對常規治療方法(如放療和化療)具有抵抗。因此針對該靶點開發藥物的臨床意義和社會價值巨大。
對比來看,相比香雪制藥等藥企的苦心研發,東北制藥用收購的方式快速切入這一景氣賽道。要知道,CAR-T療法的價格普遍在百萬級別,因此盈利前景廣闊。相關統計表明,我國免疫細胞治療市場空間預計將由2021年的13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584億元,年均增速高達53%。其中,TCR-T療法作為新興領域更被看好。
從仿制走向創新藥
多種癌種均有不同層面突破
除去文首的兩家公司外,從產業層面看,年內來自抗癌藥領域的突破還有一些驚喜紛紛到來,某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以來,個別腫瘤治療上出現了有突破性的藥物,比如迪哲的戈利昔替尼、科濟藥業的CAR-T等。
“今年國產抗癌藥多點開花,在研發、臨床試驗、申報審評和銷售方面都取得了諸多進展。以依沃西單抗注射液為例,按照公開信息披露,在PD-L1表達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III期臨床研究中,與帕博利珠單抗相比,使用依沃西單抗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得到了顯著延長,風險比(HR)達到了預期的優勢。此次臨床突破為全球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了福音,有望上市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王崢嬌分析。
如果將時間線放寬到去年以來,總結這一領域的變化,我國在抗癌的道路上正從仿制藥逐漸向創新藥過渡。而和黃醫藥的呋喹替尼無疑是轉型過程中的領先者之一。查理投資李一丁強調:“現階段,我國的藥物研發已從跟跑階段過渡至并跑時期。我國原研藥物呋喹替尼已成為晚期腸癌三線的標準治療方案。藥物的抗腫瘤新生血管作用在抑制腫瘤生長過程中十分重要,呋喹替尼作為選擇性VEGFR-1/2/3抑制劑,具有高激酶選擇性和靶點結合力,且耐受性良好。隨著生物治療領域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腫瘤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
回眸歷史,2007年,呋喹替尼在位于上海浦東張江的實驗室首次合成最初的一個小分子結構, 2018年獲批上市,去年終于實現了在美國的成功上市。2023年1月,和黃醫藥與武田制藥簽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呋喹替尼在中國以外地區的許可協議,刷新中國小分子新藥出海首付金額紀錄,提速中國醫藥創新的全球化之路。
但胃癌患者初診時多為晚期,整體治愈率仍未達臨床期待水平。VEGFR抑制劑呋喹替尼被設計為擁有更高的激酶選擇性,旨在降低脫靶激酶活性,從而實現更高的藥物暴露、對靶點的持續覆蓋以及當潛在作為聯合療法時擁有更高的靈活度。最新數據顯示,其在我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的使用率,從2018年的2%升至今年第二季度的47%,延長了約6萬名患者的生存期。“李一丁表示。
“呋喹替尼于2023年11月在美國上市,并于今年6月獲得第二個全球頭部市場——歐洲的成功準入。由此,呋喹替尼成為上海首個成功出海美國、歐洲兩大標桿市場的中國原創新藥,首個且唯一一個在歐盟獲得批準用于治療結直腸癌的針對所有三種VEGFR亞型的選擇性抑制劑。“他進一步強調其出海帶來的碩果累累。
而同樣是腸癌領域,同樣是事關港股的上市公司,7月15日,先聲藥業旗下先聲再明宣布,與邁博藥業合作的新一代靶向EGFR的抗體藥物恩立妥 (通用名:西妥昔單抗β注射液)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開出全國首張處方,標志著該新型結直腸癌EGFR單克隆抗體藥物正式進入臨床應用。
復盤歷史來看,2023年8月18日,先聲再明宣布與邁博藥業訂立合作協議,獲得恩立妥于中國內地的獨家商業權益。今年6月18日,恩立妥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適應癥為與FOLFIRI方案聯合用于一線治療RAS/BRAF基因野生型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
“2024年6月25日,先聲藥業集團旗下的抗腫瘤創新藥公司先聲再明宣布,與邁博藥業合作的新一代EGFR抗體藥物恩立妥?(通用名:西妥昔單抗β注射液)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上市,適應癥為與FOLFIRI方案聯合用于一線治療RAS/BRAF基因野生型的轉移性結直腸癌。這一批準填補了我國結直腸癌EGFR靶向抗體藥物市場近20年來僅有進口藥物而無國產品種的空白。”東方馬拉松醫藥研究員劉翎強調指出。
此外,在肺癌領域,文首提到的貝達藥業主打產品貝福替尼也持續帶給患者驚喜。根據李一丁的介紹:“作為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該產品于2023年5月獲批上市,適應癥為既往經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時或治療后出現疾病進展,并且經檢測確認存在 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并能選擇性地抑制EGFR敏感突變和EGFR T790M耐藥突變激酶。”
另外是乳腺癌領域 ,在書面回復本刊時,科創板上市公司亞虹醫藥某高層介紹:“2024年5月,公司針對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的非手術治療產品APL-1702新藥上市申請獲得受理,公司正在積極推進其審評審批及上市工作。APL-1702有望成為全球首創,中國首發的無創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光動力創新療法,填補國內宮頸癌前病變領域的治療空白。”
“在APL-1702之前,全球眾多治療型疫苗及藥物嘗試開發HSIL適應癥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APL-1702攻克了久未攻下的難題,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經國際Ⅲ期臨床驗證、療效確切的HSIL無創療法。”他進一步向本刊解釋,“APL-1702的出現,讓HSIL治療不再只能一刀切(宮頸切除術),而是有望達到更高的治療目標,在保留完整宮頸的前提下,逆轉疾病進程,避免推遲宮頸切除術帶來的宮頸損傷,有助于疾病的長期管理,更好應對復發。”
雙喜臨門,同樣以乳腺癌治療為主,大約兩個月后,7月5日,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公示,齊魯制藥注射用曲妥珠單抗(商品名:安曲妥?)正式獲得上市許可批準,用于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轉移性乳腺癌和轉移性胃癌的治療。該產品的獲批,標志著齊魯制藥又一款生物類似藥即將進入臨床使用,惠及眾多患者。
此外,在胃癌領域不僅有呋喹替尼,而且雙喜臨門的是,近期我國團隊研發出一種胃癌早期無創檢測技術。據悉,臨床驗證結果顯示新發現的21個甲基化區域針對胃癌的早期檢測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達到88.38%和94.23%,這項研究為胃癌的早期檢測帶來新的希望。
香雪制藥領銜七家公司迄今正收益
抗癌藥多家公司或占出海先機
從產業層面回到二級市場投資,在Wind資訊的抗癌分類中共包括了35家內地的上市公司,截至8月6日收盤,年內至今僅有七家公司錄得股價上漲,占比恰好為20%,它們分別是香雪制藥、華潤三九、科倫藥業、江蘇吳中、方盛制藥、達仁堂、普洛藥業。
附表:抗癌板塊年內股價上漲公司一覽 (數據來源:Wind資訊)
那么,為何會出現兩極分化呢?匯總業內人士的回復,實際上當前兩派觀點截然對立。文首的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目前還沒出現可以支撐公司業績的大單品,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恒瑞的卡瑞利珠單抗都是銷售額很高的品種,但都不能保證公司的股價穩定。市場對于創新藥的理解還是在不斷創造新的增長點上,短期內的BD收益或許能讓公司獲得大筆利潤,但很難長久受益。這使得醫藥板塊整體估值偏低,偶然的增長出現在有爆發點的公司上。如果市場邏輯放到長期收益上,目前研產銷鏈條組合比較好的公司,會在長期跑贏。”
不過,李一丁表示:“目前,大單品的估值已經體現得比較合理,可以關注營收快速增長,且產品梯隊合理,陸續有產品上市的公司。”他進一步提出篩選這類公司的一個潛在方向:“目前抗癌藥物的迭代效率還是很高,一般一個藥物的生命周期10年后第二代藥物,單純依靠仿制藥會面臨毛利越來越低的尷尬境況。隨著集采的全面鋪開,仿制藥往往上市就面臨集采的到來,需要全面考驗仿制藥的成本和各個環節的控制能力,也對藥企的研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國內已經利潤明顯單薄的同時,出海已經成為明顯的突圍方向,美國本土近幾年不斷嚴峻的藥品短缺問題,對公眾健康和醫療保健系統構成了重大挑戰。同時,也為全球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
由此來重新審視這35家上市公司,大概率在手抗癌藥多的公司未來出海的機會更多,因為東方不亮西方亮。首先看7家上漲的公司,目前科倫藥業相對領先,其較為獨特的優勢還是在于去年孵化了開發ADC的創新藥平臺科倫博泰在香港上市。根據公司披露的公告和多項資料,科倫藥業在腫瘤藥物領域的項目數量大致在93至114個之間,具體涵蓋了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細胞毒治療和腫瘤支持治療等多方面。
進一步再看剩余的28家公司,在手賽道中最具實力的還是公認的創新藥龍頭—恒瑞醫藥和復星醫藥。首先是恒瑞醫藥,按照2023年時的數據,該公司可能至少有51款涉及腫瘤治療的創新藥物,涵蓋了多領域和適應癥,其中卡瑞利珠單抗和阿帕替尼在多個領域有顯著的研究成果。
對比來看,復星醫藥則采取了一種類東北制藥式的彎道超車策略,斥資50億私有化港股上市公司復宏漢霖成功,去年,復宏漢霖首次年度盈利,成為國內首家依靠產品銷售盈利的18A生物醫藥企業,營收54億元,凈利潤 5.46 億元。目前,復宏漢霖有5款產品獲批上市,其中3款為實體瘤治療產品,尤其是PD-1腫瘤藥斯魯利單抗(H 藥,漢斯狀)全年收入11.198億元,同比增長超兩倍。
(文中提及個股僅作舉例分析,不作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