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江特電機的發展歷程,是成也鋰礦,敗也鋰礦。
7月29日,停牌多日的江特電機終于復牌,其籌劃多日的重大股權變動也有了結果。
根據公司發布的公告,江特電機原實際控制人朱軍、盧順民與北京伍佰英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伍佰英里科技”)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約定朱軍、盧順民分別向伍佰英里科技轉讓其持有的江西江特實業有限公司25%股權。權益變動完成后,江特電機控股股東仍為江特電氣,而實際控制人則由“朱軍、盧順民”變更為“王新、朱軍”。
事實上,這并非江特電機首次籌劃控制權轉讓事項。那么,江特電機為什么要再次籌劃更換實控人?又為什么選擇伍佰英里科技?
行業調整致業績深陷“黑洞”
江特電機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宜春電機廠,2007年上市時以特種電機制造為主業,產品涵蓋起重冶金電機、風電配套電機等,在細分市場占據龍頭地位。2015年通過收購杭州米格電機,躋身國內伺服電機第一梯隊。
從公司基本面來看,可以說近幾年江特電機陷入了業績“黑洞”。2023年至2025上半年,江特電機凈利潤分別虧損3.97億元、3.19億元以及1.25億元至0.95億元。類似的虧損情況在2018年、2019年也出現過,彼時的江特電機虧損幅度更大,分別達17.59億元、19.0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江特電機陷入連續虧損之前的2022年,公司凈利潤還曾大幅增長502.93%至23.26億元。而業績短時間內由盈轉虧與江特電機主營的鋰礦鋰鹽業務脫不了干系。
2022年,江特電機的鋰礦采選及鋰鹽制造業業務營收為53.1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74.20%;2023年與2024年該業務營收急速下滑至16.45億元、10.49億元,分別同比下降69.04%、36.26%。
回顧一下近年來鋰礦行業的發展情況,江特電機業績的下滑與行業的震蕩幾乎同頻。2023年至2024年,全球鋰礦行業經歷了從“超級周期”到深度調整的劇烈轉折,價格暴跌、產能過剩與技術迭代交織,行業格局加速重構。
行業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鋰資源供應量達115.4萬噸碳酸鋰當量(LCE),較2022年增長28%;2024年供應進一步增至134萬噸LCE。
供應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價格的下跌,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從2023年初的52.5萬元/噸暴跌至年末的10.3萬元/噸,跌幅達80.4%;工業級碳酸鋰同期從50.4萬元/噸跌至9.4萬元/噸,跌幅81.4%。這一跌幅遠超行業預期,主要因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油車降價分流需求,疊加產業鏈去庫存周期共振所致,而2024年這一趨勢并未改變,2024年電池級碳酸鋰均價進一步跌至7.5萬元/噸,全年跌幅32%,部分時間點現貨價格觸及6.32萬元/噸。
部分鹽湖提鋰企業憑借3萬—4萬元/噸的成本優勢維持盈利,而鋰云母提鋰企業(成本6萬—11萬元/噸)普遍陷入虧損,江西宜春地區約30%產能停產。
從數據上來看,近年來的鋰礦行業可謂是哀鴻遍野,江特電機業績下降也并不是業內獨一份。
成為“ST逆襲”典型案例
縱觀江特電機的發展歷程,是成也鋰礦,敗也鋰礦。
自上市之后,江特電機單靠著主營的伺服電機業務,發展的也是磕磕絆絆,業績時好時壞。恰逢新能源正處于上升期,疊加國家紅利政策、補貼政策的不斷出臺,令江特電機下定決心要抓住政策紅利,構建“鋰礦-碳酸鋰-正極材料-新能源電機-新能源汽車”的全產業鏈布局,實現從資源到整車的垂直整合。
為此,2015年江特電機分三次收購九龍汽車100%股權,累計耗資29億元,形成10.98億元商譽。
公開資料顯示,九龍汽車作為商務車制造商,擁有年產15萬輛的能力,產品涵蓋商務車、專用車及物流車,且已獲得歐盟EEC認證,出口42個國家,具備市場拓展潛力。且九龍汽車在收購前已啟動新能源車型研發,2015年推出的E6純電動車搭載三元鋰電池,續航達225公里,電機功率70kW。這一技術參數在當時處于行業中游水平,且與江特電機的電機業務形成協同。
對九龍汽車的收購給江特電機帶來了短期的業績提振。2015年至2017年,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0.40億元、1.97億元、2.6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7%、400.91%、32.63%。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新能源補貼退坡和管理不善,九龍汽車連續虧損,導致江特電機2018年、2019年分別巨虧17.59億元和19.06億元。
2019年,江特電機以5.13億元(約2折)出售九龍汽車,退出汽車行業,聚焦電機和鋰鹽業務。此次收購導致江特電機累計虧損超10億元,股票一度面臨退市風險;2020年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江特),股價跌至1.25元的歷史低點。
2020年起,公司努力著手自救,剝離了虧損的汽車業務,聚焦鋰云母提鋰。幸運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需求爆發,鋰價從2020年的4萬元/噸飆升至2022年的60萬元/噸,公司業績大幅回升。2021年4月撤銷退市風險警示,股價最高漲至32.56元,市值一度突破500億元,成為“ST逆襲”的典型案例。
伍佰英里科技也面臨難題
如今的江特電機跟著鋰礦行業走完了一個又一個周期,也經歷了業績的大漲與大跌。此次變更實控人,外界猜測江特電機一方面是鋰礦鋰鹽業務持續虧損倒逼管理層變革;另一方面,江特電機控股股東江特電氣集團持有上市公司14.12%股權,其中近50%已被質押。若股價進一步下跌,可能觸發平倉風險,導致控制權被動轉移。
此外,上市公司為控股股東提供1.6億元擔保,潛在連帶責任進一步削弱了投資者信心。原實控人朱軍、盧順民需通過引入新資本方穩定股權結構,避免重蹈2020年因債務危機被迫尋求贛鋒鋰業接盤的覆轍。
選擇伍佰英里科技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伍佰英里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22年,王新為控股股東,其早期投資集中在房地產(如長沙奕豪置業)、金融等領域,近五年逐步向新能源、超硬材料及人工智能領域擴展。伍佰英里科技本身無實際業務運營,其核心功能是作為王新的資本工具,通過股權收購整合資源。
自2017年起,王新持續增持江特電機股票,至2025年一季度末直接持有5012萬股(占總股本2.94%),完整經歷鋰價從1.25元/股到32.56元/股的周期波動,被市場稱為“牛散”。8年“不離不棄”的投資行為,向市場傳遞了對公司長期價值的信心,為控制權變更提供了股東基礎。
另外,公告提到,近年來王新在新能源領域的積累(如鋰云母提鋰工藝優化)和人工智能布局(如伺服電機智能化升級),恰好可覆蓋江特電機兩大核心業務的短板。王新或將通過控股伍佰英里科技,整合江特電機的鋰礦資源與自身在超硬材料、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儲備。
盡管如此,王新所想要做到的整合也仍有一定困難。首先,當前全球鋰資源過剩持續,碳酸鋰價格仍處于低位(2024 年均價7.5萬元/噸),江特電機2024年凈虧損11.2億元。王新需在鋰價反彈前完成技術升級和成本優化,否則可能面臨更大經營壓力;其次,江特電機鋰云母提鋰成本高于鹽湖提鋰和鋰輝石提鋰,王新需通過技術革新提升盈利能力;此外,江特電氣(江特電機控股股東)近半股權被質押,若江特電氣出現債務危機,可能影響伍佰英里科技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