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九才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事情,豬肉漲價了?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8月14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27.29元/公斤,這個價格在7月29日為25.35元/公斤,而在半年則在20元/公斤左右。
在經歷過“史上最長虧損周期”后,養豬企業也終于盼來了“回血”的機會,“豬茅”牧原股份松了一口氣。
日前,豬企牧原股份披露了2024年中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其實現營業收入568.66億元,同比增長9.63%;實現歸母凈利潤8.29億元,同比上升129.84%。對此,牧原股份表示,業績好轉的原因是,今年上半年公司生豬出欄量、生豬銷售均價較去年同期上升,且生豬養殖成本較去年同期下降。
不只是牧原股份,各大生豬養殖企業的也紛紛好轉。但是,這也帶來一個問題,有著明顯周期特點的養豬業是否仍是一個“看天吃飯”的行業,周期來了吃肉,周期走了喝西北風甚至破產?牧原股份作為行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值得重點關注。
1、熬過低谷,豬周期回歸?
研究養豬企業必須知道“豬周期”,就是在生豬生產和豬肉銷售過程中,豬肉的價格會呈現周期性波動,進而導致豬企在盈利、虧損之間來回徘徊。
在這一輪豬肉價格回升前,養豬全行業可以說一片蕭條,陷入長時間虧損。牧原股份為例,從2023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都處于虧損狀態,2023年全年虧損42.63億元,為公司史上虧損最大的一年。不只牧原股份,*ST正邦(正邦科技)、傲農生物、天邦食品等三家行業內上市公司甚至出現破產或重整的情形。
所以,這一輪的豬肉價格上漲,可以說解了豬企的燃眉之急。從年初到8月首周,生豬均價上漲超過30%。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周期到目前為止,豬企盈利的時間并不長。牧原股份今年一季度還凈虧損達23.79億元,二季度才實現盈利。據《節點財經》觀察,豬肉價格的上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去年10月中下旬,北方三省冀魯豫地區突發大范圍動物疫病,散養戶及規模場均遭受不同程度受損,約40萬-60萬頭母豬受到影響。而且,今年1月份的仔豬在冬天的存活率一般,導致目前可出欄的生豬量明顯減少。
第二的原因還在于,目前豬飼料的價格還處于相對低位,標豬繼續增重的利潤可觀,刺激豬企壓欄增重,助推豬價上行。
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本輪豬肉價格上漲并不是來自企業主動去產能,而是因為動物疫病等狀況,導致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明顯下降,短期的供需失衡的情況下,才使得生豬價格明顯反彈。
所以,目前的價格反彈并不一定代表著豬周期的拐點已至,是否真正進入復蘇周期還得看企業主動削減能繁母豬的情況。
比如牧原股份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能繁母豬存欄為312.9萬頭。到了2024年3月底,這一數據不降反增至314.2萬頭。到了最近的2024年6月底,公司能繁母豬存欄達到330.9萬頭。這種情況說明,豬企并沒有完成主動去產能,肉價上漲及企業盈利能否持續仍是未知數。
2、負債千億,緩了口氣
當然,不管怎么說,能看到回頭錢就是好的,起碼可以幫助高負債高成本的豬企回流一部分現金,不要倒在黎明前。
對于以負債聞名的牧原股份來說,尤其如此。之所以說它“負債聞名”是因為早在2021年3月,雪球大V“天地俠影”就曾對牧原股份的財務問題提出過公開質疑,并寫了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牧原會是驚雷嗎?》。當時,有關牧原股份的財務造假問題就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并最終遭到監管層的問詢。
今年5月份,牧原股份因為去年財報中的數據,再度收到了深交所的問詢函。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牧原股份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310.76億元,資產負債率提高至62.11%,同比增加了7.75個百分點。年末,公司透過還本續貸方式,將原定于2023年底到期的124.33億元短期借款延期至2024年底。
盡管牧原股份對問詢函做出回應,并著重強調了公司現金流穩定、養殖成本同行業最低、關聯交易價格公允,“不存在利益傾斜的情形”等情況,公司股價仍在隨后吃到了一波暴跌。
不難發現,在此次豬肉價格上漲之前,牧原股份就有著明顯的債務壓力。
到了202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負債率降至61.81%,總負債金額合計1184億元,有息負債合計832.55億元,其中短期借款余額431.52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02.08億元。對比之下,牧原股份同期貨幣資金為203.6億元,資金鏈也難言輕松。
在《節點財經》看來,生豬養殖行業具有明顯的周期性,而要脫穎而出,逆周期投資擴張幾乎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而要逆周期擴張,建設養殖場、購置生物資產等,都需要大規模的資本支出,負債增加不可避免,風險自然隨之而來。而對牧原股份來說,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在一開始就由其養殖模式決定了。
3、折舊+利息,持續盈利不容易
目前,我國規?;i養殖有兩種模式,自繁自養和農戶合作。其中,牧原股份采取的是自繁自養模式。這種模式由企業自建養殖場,統一采購飼料、疫苗,雇傭農工集中進行種豬的育種和擴繁、豬苗的培育、生豬育肥等,并統一銷售給終端消費者,涵蓋了生豬養殖的全部生產過程,具有成本低廉的優勢。
更為重要的是,農戶合作模式屬于小農作坊式飼養,無法有效抵御大規模的瘟疫。所以,在上一輪非洲豬瘟的侵襲下,曾經的“豬王”溫氏股份就被牧原股份甩到身后,自繁自養逐漸成為行業的主流趨勢。
但是,這種模式也并非完美,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比如牧原股份的固定資產投入規模就非常大。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牧原股份生豬產能由2096萬頭增長至8000萬頭,翻了四倍,而固定資產則從135.45億元飆升至1121.5億元,翻了近十倍。
不難發現,牧原股份的固定資產增長幅度,遠超其產能增幅?!豆濣c財經》認為,這種情況下,即便牧原股份沒有出現債務危機,其后續的產能增長似乎也不可避免的將進入瓶頸,進而影響其業績的持續增長。
同時,千億規模的固定資產的背后,每年都會產生超過大額折舊。大家不要小看了這部分對凈利潤的侵蝕,2024年上半年,牧原固定資產折舊額高達70.12億元。而回顧2021年至2023年,其固定資產折舊額分別為80.90億元、111.8億元和126.5億元,呈現逐年攀升的狀態。
雖然折舊不會影響當期的經營現金流,但固定資產的逐年折舊,勢必考驗凈利潤。而且,千億債務的利息也非常高,比如2023年全年達32.39億元,占據公司凈虧損金額的80%。
總體來說,當前牧原股份在豬肉價格上漲之下,獲得了喘息之機。但高達千億的所帶來的財務成本,迭加此前巨量的固定資產投資折舊,將不斷考驗其盈利能力。而從外部環境觀察,牧原股份的盈利仍主要依賴于肉價上漲,而在消費復蘇前景不明,豬企未主動去產能之下,能夠持續多久仍有很大不確定性。
其實,從牧原股份的股價走勢也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對“豬周期”的到來也持謹慎態度。更大的周期上,7月份全國CPI僅為0.5%,豬價又能漲到哪兒去?
*題圖由AI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