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余前廣?????
編輯丨謝長艷??
根據公開報道,7月以來,中國海誠、西部建設、天山股份、萊斯信息等央企體系上市公司或明確將市值管理列為年度重點工作之一,或發布年度市值管理工作計劃,這些具體舉措引起二級市場高度關注,也印證央企市值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往縱深演進。
今年1月29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考核分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在前期試點探索(指:中國寶武、中國建筑)、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當前,在宏觀經濟形勢、新“國九條”等政策環境下,央企作為國民經濟的頂梁柱,上市公司如何有效強化市值管理,成為政府、企業、監管層、投資人各方面高度關注的重要課題,現結合宏觀經濟、監管政策、資本市場等基本情況,作一些探索性分析。
央企上市公司基本面如何
市值管理工作都有哪些具體措施
根據Wind數據,央企上市公司共455家(以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中國科學院等中央國家機關為認定依據;其中A+B有12家,單B股有2家)。
從上市板塊分布看,上交所主板有238家(占比52.3%),科創板有34家(占比7.5%);深交所主板有38家(占比8.4%),創業板有141家(占比31%);北交所有4家。
從當前市值分布看(截至8月16日收盤),市值在2萬億元以上的有2家(中國移動、工商銀行,屬全市場市值排名前二),1萬億—2萬億區間的有5家(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銀行、中國海油),5000億—1萬億區間的有5家(中國人壽、中國石化、中國神華、長江電力、中國電信),2000億—5000億區間的有12家(占比2.6%),1000億—2000億區間的有25家(占比5.5%),500億—1000億元區間的有31家(占比6.8%),100億—500億元區間的有173家(占比38%),50億—100億元區間的有102家(占比22.4%),10億—50億元區間的有100家(占比22%)。
從行業分布看(按申萬一級行業分類口徑),機械設備行業有44家(占比9.7%),國防軍工行業有42家(占比9.2%),公用事業行業有32家(占比7%),計算機行業有31家(占比6.8%),交通運輸行業有23家(占比5.1%),建筑裝飾行業有23家(占比5.1%),基礎化工行業有21家(占比4.6%),電力設備行業有19家(占比4.2%),汽車行業有19家(占比4.2%),非銀金融行業有19家(占比4.2%),有色金屬行業有18家(占比4%),電子行業有17家(占比3.7%),醫藥生物有17家(占比3.7%),通信行業有16家(占比3.5%),石油石化行業有15家(占比3.3%),鋼鐵行業有13家(占比2.9%),農林牧漁行業有11家(占比2.4%),社會服務行業有11家(占比2.4%),建筑材料行業有11家(占比2.4%),傳媒行業有9家,房地產行業有9家,環保行業有7家,銀行業有7家,商貿零售行業有6家,煤炭行業有5家,輕工制造行業有3家,紡織服飾行業有3家,食品飲料行業有3家,家用電器行業有1家。
按國務院國資委提出的“一利五率”經營指標體系進行考量:從利潤指標看,2023年歸母凈利潤在3000億元以上的有2家(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同時屬全市場利潤排名前二),2000億—3000億元區間的有2家(農業銀行、中國銀行),1000億—2000億元區間的有3家(中國石油、中國移動、中國海油),500億-1000億元區間的有5家(郵儲銀行、中信銀行、中國石化、中國神華、中國建筑),100億—500億元區間的有21家(占比4.6%),50億—100億元區間的有20家(占比4.4%),10億—50億元區間的有82家(占比18%),5億—10億元區間的有57家(占比12.5%),1億—5億元區間的有132家(占比29%),5000萬元—1億元區間的有30家(占比6.6%),1000萬—5000萬元區間的有22家(占比4.8%),50萬元—1000萬元區間的有8家,經營虧損的有71家(占比15.6%,其中:虧損上億元的有58家,虧損上10億元的有25家,虧損上50億元的有2家)。
從凈資產收益率(ROE)指標看,2023年ROE在20%以上的有9家,10%—20%區間的有118家(占比25.9%),5%—10%區間的有153家(占比33.6%),0-5%區間的有103家(占比22.6%),錄得負值的有71家(占比15.6%)。
從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看,2023年人均創收在5億元以上的有2家(京滬高鐵、中信金屬),1000萬—5000萬元區間的有15家(占比3.3%),500萬—1000萬元區間的有41家(占比9%),100萬—500萬元區間的有313家(占比68.8%),50萬—100萬元區間的有69家(占比15.2%),15萬—50萬元區間的有14家(占比3.1%)。2023年人均創利在1億元以上的有1家(京滬高鐵),500萬—1000萬元區間的有2家(中信金屬、中國海油),100萬—400萬元區間的有10家(占比2.2%),50萬—100萬元區間的有38家(占比8.4%),10萬—50萬元區間的有191家(占比42%),0—10萬元區間的有141家(占比31%),錄得負值的有71家(占比15.6%)。
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指標看,2023年研發費用率在20%以上的有7家,10%—20%區間的有29家(占比6.4%),5%—10%區間的有101家(占比22.2%),3%—5%區間的有101家(占比22.2%),1%—3%區間的有78家(占比17.1%),0-1%區間的有102家(占比22.4%)。
從營業現金比率指標看,2023年該指標(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營業收入)大于100%的有11家(占比2.4%),50%—100%區間的有19家(占比4.2%),30%—50%區間的有27家(占比5.9%),20%—30%區間的有51家(占比11.2%),10%—20%區間的有99家(占比21.8%),0-10%區間的有179家(占比39.3%),錄得負值的有69家(占比15.2%)。從收現比(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營業收入)角度看,2023年該指標在300%以上的有2家(中航產融、南國置業),200%—300%區間的有2家(湖北能源、中船應急),150%—200%區間的有4家,100%—150%區間的有220家(占比48.4%),50%—100%區間的有202家(占比44.4%),在50%以下的有6家。
從資產負債率指標看,2023年資產負債率在90%以上的有15家,80%—90%區間的有23家(占比5.1%),70%—80%區間的有51家(占比11.2%),60%—70%區間的有58家(占比12.7%),50%—60%區間的有67家(占比14.7%),40%—50%區間的有83家(占比18.2%),30%—40%區間的有67家(占比14.7%),20%—30%區間的有53家(占比11.6%),10%—20%區間的有32家(占比7%),在10%以下的有6家(中國稀土、中船特氣、中船漢光、中鐵特貨、博雅生物、國新文化)。
2023年有息負債率在90%以上的有2家(郵儲銀行、農業銀行),80%—90%區間的有6家,70%—80%區間的有5家,60%—70%區間的有6家,50%—60%區間的有20家(占比4.4%),40%—50%區間的有20家(占比4.4%),30%—40%區間的有50家(占比11%),20%—30%區間的有55家(占比12.1%),10%—20%區間的有77家(占比16.9%),在10%以下的有214家(占比47%;其中:在1%以下的有70家,洪都航空、金自天正、航天工程、沃頓科技、晉西車軸、大慶華科、中公高科、中信尼雅8家有息負債率為0)。
進一步考察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面的表現: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評(最近一期為2022年度)看,獲評A檔的有202家(占比44.4%),B檔的有216家(占比47.5%),C檔的有16家(占比3.5%),D檔的有1家(航天動力)。
從Wind ESG考評看,獲評AA級的有19家(占比4.2%),A級的有124家(占比27.3%),B級的有22家(占比4.8%),BB級的有82家(占比18%),BBB級的有208家(占比45.7%)。
從機構調研情況看,2023年機構調研家數在500家以上的有4家(海康威視、華潤微、國投智能、迪瑞醫療),300-500區間的有12家(占比2.6%),100-300區間的有43家,50-100區間的有43家,20-50區間的有61家(占比13.4%),10-20區間的有31家,1-10區間的有56家,無機構調研的有139家(占比30.5%)。2024年初至7月31日被調研次數在20次以上的有7家(深南電路、馳宏鋅鍺、遠光軟件、云南銅業、天瑪智控、長安汽車、節能風電),10—20次區間的有25家(占比5.5%),5—10次區間的有62家,1—5次區間的有246家(占比54.1%)。
從回購股票情況看,2023年回購金額在20億元以上的有1家(寶鋼股份),5億—10億元區間的有3家(中國石化、中遠海控、海康威視),1億—3億元區間的有7家,5000萬元—1億元區間的有2家,1000萬—5000萬元區間的有20家,100萬元—1000萬元區間的有37家,10萬元—100萬元區間的有9家。2024年初至7月31日回購金額在10億元以上的有1家(寶鋼股份),5億—10億元區間的有2家(中國建筑、保利發展),1億—4億元區間的有5家(國電南瑞、中國軟件、招商南油、國投資本、啟明星辰),5000萬元—1億元區間的有9家,1000萬—5000萬元區間的有15家,100萬元—1000萬元區間的有24家,10萬元-100萬元區間的有12家,10萬元以下的有1家。
從股權激勵情況看,189家上市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占比41.5%);25家實施了員工持股計劃(占比5.5%)。
從現金分紅情況看,2023年度股利支付率在100%以上的有5家(長春一東、安迪蘇、西藏礦業、桂冠電力、江中藥業),50%—100%區間的有65家(占比14.3%),30%—50%區間的有201家(占比44.2%),10%—30%區間的有74家(占比16.3%),10%以下的有3家。2023年度分紅金額在1000億元以上的有2家(工商銀行、建設銀行),500億元-1000億元區間的有5家(中國移動、農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銀行、中國海油),100億-500億元區間的有10家,50億-100億元區間的有9家,10億-50億元區間的有55家(占比12.1%),1億-10億元區間的有146家(占比32.1%),1000萬元-1億元區間的有111家(占比24.4%),100萬元-1000萬元區間的有17家。上市以來分紅率在100%以上的有8家(國統股份、中信國安、中成股份、易華錄、保利聯合、云南旅游、電科芯片、本鋼板材),50%—100%區間的有64家(占比14.1%),30%—50%區間的有194家(占比42.6%),10%—30%區間的有146家(占比32.1%),在10%以下的有3家。
從市值管理視角看
央企上市公司從何入手
比照國務院國資委的綜合要求,央企上市公司當前在市值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待進一步強化,比如:部分上市公司市值體量偏小(市值在50億元以下的占比將近1/4),這與央企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所處行業的功能定位是不相稱的;行業分布有待優化(電子、醫藥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偏低),2023年度研發費用率低于1%的占比將近1/4,央企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成果需要進一步在資本市場上得到體現;部分上市公司近年經營連續虧損,凈資產收益率(ROE)低于5%的占比在1/3左右,部分企業有息負債率在50%以上,人均創利低于10萬元的占比將近一半,員工持股計劃覆蓋面較低,這顯示部分企業經營效益不佳、產業鏈競爭優勢不強,央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夯實基礎、激發活力;2023年度無機構調研的占比在30%左右,一半以上ESG評級偏弱,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評偏低,現金分紅比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說明部分央企上市公司對市值管理工作認識不夠深刻(若干央企體系上市公司已出現強制退市情形),缺乏體系化的總體部署和具體安排。
結合新“國九條”、退市新規等政策約束進行具體考察,以交易類退市為例:?35家上市公司近期收盤價低于3元,或有面值退市的潛在風險?(特別是重慶鋼鐵、遼港股份、節能鐵漢、南國置業、中南股份、光大嘉寶、石化油服、馬鋼股份、華僑城A等9家上市公司近期股價低于2元,或已處于面值退市危險區)。B股市場相對不活躍,2家上市公司(寧通信B、天雁B)?市值近期經常低于10億元,或有市值退市的潛在風險?(值得警醒的是,歸屬央企體系的建車B已成為市值退市第一股)。這些需要央企上市公司管理層高度重視,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的政治高度,深入研究監管政策變化,提前分析潛在風險,從經營戰略、并購重組、投資者關系等方面綜合施策,進一步優化市值管理工作,及早規避退市風險。
《商界局外人——巴菲特尤為看重的八項企業家特質》將資本配置作為CEO核心職責之一,并將再融資、并購、分紅、回購股票等列入超級工具箱。從境內資本市場動態、中期政策環境看,監管層階段性收緊IPO政策、鼓勵上市公司綜合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這為央企上市公司發揮體制優勢、優化業務布局、提升市值體量帶來了潛在紅利、提供了時間窗口。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央企上市公司可以從業務基礎、產業鏈優勢、科研實力、生態圈伙伴等客觀情況出發,聚焦國之大者、圍繞國之所需,緊扣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如: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卡脖子”技術)進行具體布局,抓住并購重組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優化商業模式、增強競爭優勢、提升經營績效,以企業經營的改善助力市值管理的進階,加快向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邁進。
央企上市公司強化市值管理
給二級市場帶來哪些潛在投資機遇
央企上市公司具備顯著的體制優勢,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漸趨從嚴的監管態勢下,?部分產業競爭優勢突出、經營現金流穩健、分紅政策可持續的頭部央企,對二級市場投資者而言,有著戰略性的中長期研究價值。?央企上市公司進一步加強市值管理,有利于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中長期增厚股東回報,蘊含著二級市場的潛在投資機遇。近年來,以銀行(如: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水電(如:長江電力、華能水電)、中藥(如:東阿阿膠、江中藥業)為代表的央企上市公司股價、市值屢創歷史新高,充分體現了優質央企的內在價值,給了二級市場中小投資者豐厚回報。
從價值投資視角看,央企頭部上市公司競爭優勢強、經營韌性足、生命周期長,行業進入壁壘高、公司治理規范,分紅政策穩定、股利支付率正邊際上行,?在低估值時介入或是獲得更穩健投資回報的理性策略。?對央企上市公司進行考察:從PB角度看(截至8月16日收盤),78家處于破凈狀態(PB<1),12家PB<0.5(華僑城A、信達地產、鞍鋼股份、新鋼股份、光大銀行、天山股份、五礦資本、中國鐵建、安道麥A、華錦股份、中南股份、重慶鋼鐵)。從PE角度看,104家PE<15倍,38家PE<10倍,5家PE<5倍(華電遼能、中國建筑、中國鐵建、中國中鐵、光大銀行)。從靜態股息率角度看(近12個月),57家在3%以上,16家在5%以上,3家在6%以上(中糧糖業、中國外運、華貿物流)。
受流動性偏弱、大眾關注度不高等影響,B股市場估值相對更低。從PB角度看(截至8月16日收盤),9家處于破凈狀態(PB<1),6家PB<0.5,2家PB<0.3(安道麥B、深康佳B)。從PE角度看,5家PE<15倍,4家PE<10倍,2家PE<5倍(長安B、一致B)。從靜態股息率角度看(近12個月),6家在3%以上,5家在5%以上,2家在7%以上(長安B、寶信B)。
(作者系千栗資本總經理。本文已刊發于8月24日《證券市場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本刊立場。文中提及個股僅作舉例分析,不作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