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信證券公告計劃收購萬和證券,意味著又一家大型券商走在合并做優做強的路上。若合并完成,預期員工總數將再上臺階,規模僅次于中信等少數頭部券商。
文丨惠凱?????
編輯丨承承
國信證券公告計劃收購萬和證券,意味著又一家大型券商走在合并做優做強的路上。若合并完成,預期員工總數將再上臺階,規模僅次于中信等少數頭部券商。目前,國信證券估值較低,有投資者建議公司實施股票回購并注銷,而收購溢價和增發股數量將對國信證券的估值產生一定影響。?
合并后的員工規模有望超過廣發、銀河
2023年下半年以來,監管層多次鼓勵和支持券商通過合并整合做強做優,培育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大型投行,譬如華創證券收購太平洋證券、國聯集團合并民生證券,兩宗并購都在近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繼西部證券6月公告籌劃收購國融證券之后, 國信證券在8月21日晚也發布公告稱,計劃收購萬和證券。 公告顯示,國信證券目前正與萬和證券的股東接洽,初步確定的交易對方為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其持有標的公司總股本的53%股份。?
萬和證券是一家小型券商。證券業協會2023年對券商的排名結果顯示,萬和證券總資產在行業內排85名,凈資產行業排84名,凈資本排名84名,營收和凈利潤排在百名左右。 兩家券商都是深圳國資股東旗下的券商,此次交易將構成關聯交易。
證券業協會信息顯示,國信證券當前員工有10290人,萬和證券員工有1261人,合并后員工總數將僅次于中信證券(目前1.5萬人),與國泰君安、中信建投(1.15萬人)的員工規模大致相當,超過銀河證券、廣發證券的員工規模。?
表1 大型券商的員工情況
數據來源:證券業協會?
國信證券增發收購,或加大破凈壓力
經紀業務整合前景待定
相較于國信證券穩定的業績表現,萬和證券近幾年業績波動較大。 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2023年,萬和證券的營收分別為9.93億元、1.81億元、4.99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是盈利3.43億元、-2.15億元、5875萬元。凈資產是券商風控體系下的重要指標,需要說明的是,萬和證券2023年末的凈資產是54.5億元,比2021年末減少了2.5億元。?
從估值的角度,Wind數據顯示, 國信證券當前PB是1.08倍,處于近幾年的底部區間,存在破凈可能。 目前公司尚未公布收購萬和證券的具體方案,不過公告顯示其將通過增發的方式收購。因存在收購溢價高低、增發股票數量多少的不確定性, 一旦增發股票數量較多,則很可能會攤薄國信的每股凈資產,加大公司的股價破凈壓力。
Wind數據顯示,國信證券過去三年的現金分紅比例都不低于40%,2022、2023年度的現金分紅比例分別達到42.6%、40.4%。在今年2月底,公司發布了《“質量回報雙提升”行動方案》,強調以分紅方式回饋股東,但其 未對股票回購設置明確目標,沒有明確觸發實施股票回購的前提條件。 在國信證券股吧,近期有一些投資者建議上市公司向東方財富等實施了股票回購的券商學習,也實施股票回購并注銷。?
來源:國信證券股吧?
業務層面, 國信證券有較為龐大的投行團隊,保代數量是萬和證券的12倍以上,合并壓力較小。 經紀業務上,查詢證券業協會顯示,國信證券在珠三角市場的線下網點較密集,而萬和證券25家營業部中有9家也位于廣東,后續到底是徹底合并入國信證券,還是單獨運營,還需觀察。?
深圳券商合并進度較快
平安證券、方正證券合并工作穩步推進
除了國信證券和萬和證券是深圳國資旗下的券商,注冊地或總部位于深圳市的券商還有多家,比如招商證券,民營股東背景的平安證券、第一創業證券等。而 平安證券的大股東平安集團還是方正證券的大股東,平安證券和方正證券合并的可能性一直受到業內外的期待。
目前平安證券尚未上市,而方正證券已經在A股上市,兩者合并后將有助于提升平安證券的獨立地位、解決同業競爭問題、增強資本補充渠道。?
在今年3月底召開的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方正證券董事長施華就“與平安證券合并”一事作出回復:“方正證券會與各方一起,從股東、投資者價值最大化出發,根據方正集團重整投資協議以及監管要求,按節奏推進相關工作。”?
中國平安總經理、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也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我們對于兩個證券目前都深度賦能,把經營搞好。有關‘一參一控’的問題,平安將在有關監管部門的規定指引下妥善推動解決。”?
第一創業證券是一家主打投行業務的上市精品券商。公司2020年8月就被媒體報道可能和首創證券合并。彼時的第一創業表示沒有和首創證券的合并計劃。在前幾年IPO發行大年,第一創業證券2020年歸母凈利潤錄得8.1億元,是近幾年的最高值,其后業績有所下滑,2023年時,公司歸母凈利潤僅有3.3億元。?
多家券商實控人、地域一致
合并“潛力股”數量較多
類似國信證券計劃收購萬和證券 , 上述確定性較高、進展較快的券商合并往往是同一大股東或實控人旗下的多家券商內部整合。
據Wind數據,銀河證券、申萬宏源、中金公司的實控人一致;浙商證券、財通證券的實控人分別是浙江國資委、浙江省財政廳,均為浙江國資;上海國資委控股了國泰君安、華鑫股份兩家券商,海通證券雖然無實控人,但大股東上海國盛集團同樣是上海國企;國務院國資委旗下有國投資本、長城證券、招商證券;安徽省國資委旗下有國元證券、華安證券;華泰證券、南京證券都是江蘇國資券商,且總部都位于南京…… 當同一股東背景的兩家券商中有一家未上市時,與另一家已上市券商的合并有助于達成曲線上市目標。
當前IPO發行節奏較慢, 去年以來無一家券商能夠IPO成功。 比如福建財政廳旗下的華福證券,也計劃實施股改并上市 ,但至今沒有發布IPO招股書。?
值得指出的是,興業證券也是福建財政廳旗下券商。在興業證券股吧中,有不少用戶期待興業與華福合并。有股民還建議興業證券,“請盡職主動與華福證券的股東協商,簽訂收購華福證券股份協議……做大做強福建省的證券公司。”對此,興業證券董秘部門未作出直接回應。?
在不久前的業績說明會上, 面對投資者“是否有可能與華福證券重組”的提問,興業證券方面回復稱,如有相關情況將按規定及時公告。
表2 A股部分實控人相同或較為接近的券商
注:綜合自Wind、上市公司公告?
(文中提及個股僅作舉例分析,不作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