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 劉潤
2023年10月28日,“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如約而至。在這場演講中,我會和你分享8個主題。
以下為劉潤年度演講全文。與你分享。
寒武紀大爆發
大家好。歡迎來到2023,“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我是劉潤。
2023,我們到底遭遇了什么?2024,會怎樣?
與往年一樣,我將用4個小時的時間,8個模塊的篇幅,與你斗膽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我們從第一個話題開始。寒武紀大爆發。
為什么要講“寒武紀大爆發”?
因為,它和一個字相關:難。因為,2023年,很多人都在說,太難了。
那么,什么叫作:難?
請問,是把一個啞鈴舉起來,叫做難,還是把一團線團解開,叫做難?
啞鈴,非常重。你可能舉不起來。但如果舉起來,就有100萬獎金呢?你可能會從此開始練習。幾個月后,就能舉過頭頂。這種你現在做不到,但通過“努力”,幾乎一定可以做到的事,就叫做:難。
那線團呢?只要你沒有從混亂中找到頭緒,給你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也未必能解開。這種被“混亂”封印住的問題,就叫做:復雜。
難和復雜,都能讓人苦惱。但它們不一樣。
難的反面,是容易。它們是努力程度的差別。復雜的反面,是簡單。它們是混亂程度的差別。
那么,2023,是難,還是復雜呢?是復雜。
上海虹橋高鐵站,是中國“最忙碌”的高鐵站之一。高峰的時候,每天能發送旅客30萬,相當于把一整個縣城的人口搬空。
今年五一假期前,4月28日,虹橋高鐵站發了一則公告:當日發往全國各站的車票,全部售罄。不是北京的售罄,不是商務座售罄。是到任何地方的,任何票,全部售罄。疫情后的第一個小長假太火了?;鸬借F軌,估計都是滾燙的。
1860年,圓明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燒毀。150萬件文物,被洗劫一空。其中十二生肖青銅獸首,歷經千辛萬苦,才有7尊,在100多年后,被愛國人士送回中國。還有5尊,至今下落不明。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圓明園看看。
但是,圓明園迎來最大客流量的,不是100周年紀念,也不是150周年紀念。而是今年。五一當天,圓明園所有門票全部售罄。據說,這是163年來的第一次。
2023年的旅游,實在是太火了。
根據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數據,2019年的五一假期,全國共接待游客1.95億人次。2020年,降到1.15億。2021年,漲到2.3億。2022年,再次降到1.6億。那今年呢?
“報復式反彈”到2.74億。
2.74億。相當于印度尼西亞,全球第四大人口國的人口總和。
確實很火。從這個角度看,旅游業,全面復蘇?,F在,我們換一個角度。
2019年的五一假期,我國旅客的“人均旅游消費”,是每天151元。而今年呢?今年是108元。
出門,就要花錢。今年比2019年,游客每天少花43元。剛結束的國慶假期也是,游客每天少花了5元。
出游人數變多了。人均花費變少了。情況有點“復雜”。
這是“消費降級”了嗎?
今年5月,麥肯錫對1000名消費者,做了項調查。調查顯示,大約有47%,差不多一半的消費者,會通過換平臺的方式,來獲得更低的價格。消費者對價格,越來越敏感。
消費,似乎真的在降級。怎么辦?
降價。
據澎湃新聞報道,今年雙十一,阿里的核心KPI是:全網低價。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在一封郵件里面說:低價是“1”,品質和服務是后面的兩個“0”。低價,是我們過去成功的武器,也是未來唯一的基礎性武器。
線下,十元經濟重獲生命力;線上,九塊九包郵火遍互聯網。
所以,我們的消費,是在一邊復蘇,一邊降級嗎?
上海恒隆廣場,曾經是浦西最高的建筑之一,也是上海最頂級的奢侈品中心。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22.8萬億,同比增長8.2%。而恒隆廣場,銷售額同比增長62%。歸屬恒隆的租金收入,也同比增長了23%。中國大陸全部10座恒隆廣場,加在一起的租金收入,創下有史以來最高記錄。
和上海恒隆廣場類似的,還有南京德基廣場。
請問,如果給你800萬,改造購物中心的一個空間,你會改哪里?外立面?內裝修?還是加一個藝術館?
德基選擇,改造洗手間。他們花了800萬,把洗手間改造成了像花園一樣的空間。去年9月1日,這個洗手間正式開放。瞬間,成了網紅打卡點。很多人驚呼:想去廁所辦婚禮。
德基廣場,是南京最大的、最高級的,奢侈品中心。所以,必須讓你感受到那種奢侈。即便是在洗手間。
2022年,全國購物中心的多經收入,也就是多項經營收入的總和,是平均613萬元。銷售額,是平均22億元(代表抽樣)。南京德基廣場呢?210億元。創歷史新高。成為第二家加入“200億俱樂部”的購物中心。
不管是上海的恒隆,還是南京的德基。奢侈品,似乎越賣越好。而且,越賣越貴。
今年6月,LV宣布漲價。部分商品的漲幅,超過11%。而之前的4月份,LV剛漲過一次價。2020年以來,LV漲價將近10次。
但是,漲價并沒有影響LV的銷售。今年上半年,LV集團的收入,增長15%。
這個情況,有點復雜。
中國的消費市場,一邊,是越降價越增長的消費降級;另一邊,是越漲價越好賣的消費升級。
擺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個啞鈴,而是一團毛線。
讓人覺得困擾的,除了中國的消費,還有全球的經濟。
和你分享一組來自美國商務部人口普查局的數據。
2020年初,因為疫情,美國從全球進口商品的總額,“斷崖式下跌”。然后,因為恐慌,開始了一輪持續兩年的“報復性囤貨”。2022年初,一個月,就能從全球進口大約3500億美金的商品。漲到歷史最高點。甚至遠超疫情之前的2019。這輪“報復性囤貨”,成了中國傳統外貿和跨境電商,一輪巨大的紅利。
但是,從2022年初開始,美國從全球進口商品的總額,開始持續下跌。注意,不是從中國的進口下跌,是從全球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下跌。其中包括,一直高速增長的越南。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商品進口國。中國出口對美國進口的依賴度,是14%。而越南,超過30%。美國進口下跌,越南出口就跟著下跌。
很多人擔心,美國消費回落,全球經濟的衰退,正在到來。
2021年12月,特斯拉創始人伊隆·馬斯克在Twitter上說:我的直覺是,衰退......最遲不會晚于2023年。
2022年11月,馬斯克再次說:美聯儲需要立即降息......他們在極大放大嚴重衰退的可能性。
2023年4月,馬斯克繼續說:溫和的衰退已經來臨。
覺得全球經濟會衰退的,不只馬斯克一個人。
2022年9月,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說,2023年,世界可能會走向全球性經濟衰退,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可能發生一系列足以造成持久傷害的金融危機。
2022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另一份報告中說,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經濟體,將在2022或2023年出現萎縮。
2023年7月,華爾街資深預言家,彼得·希夫警告稱,這次衰退將比2008年金融海嘯更加嚴重?!叭魏握J為這次衰退將是溫和的人,都不理解衰退。”
2023年,全球經濟籠罩在烏云之下。山雨欲來風滿樓。
但是,與此同時,從2022年至今,美國標普500指數一路上漲。標普500,包含了美國股票市場上大部分行業在內的500只股票。它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美國經濟的走勢。
不僅是美國。從2023年初開始,代表日本股市的日經指數,也大漲了23%。這可能有日元貶值的原因。但依然是漲瘋了。我們一直說日本,是失去的30年,失去的30年。但現在,他們似乎找到了回來的路。
美國股市大漲。日本股市大漲。說好的全球經濟衰退呢?
2023年7月,華爾街資深投資策略師大衛·羅奇說,全球經濟,可能會避免陷入衰退。他說:可能這次不同。
這個情況,有點復雜。
一邊,是一些人鐵口直斷:衰退不可避免。另一邊,是一些人堅決認為:可能這次不同。
全球經濟,到底是在衰退,還是在復蘇?一團毛線。
科技行業,也是。
2023年1月,微軟,宣布裁員1萬人,為即將到來的衰退做好準備。同一天,亞馬遜也宣布裁員18000人。稍早前,Meta宣布裁員11000人,Salesforce裁員8000人。根據再就業公司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的數據,總體而言,美國科技行業裁員97000多人。這種規模的“史詩級裁員”,從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以來,就沒有發生過。
整個美國科技業,似乎對未來非常悲觀。
但與此同時,一家成立只有2年的公司,Midjourney,只有11個人,甚至“寄生”在別人的社交平臺上,連個獨立的APP都沒有,但因為推出了人工智能作畫,一年收入1億美金。
而另一家叫OpenAI的機構,因為推出了人工智能聊天ChatGPT,火遍互聯網。TikTok達到一億用戶,用了9個月。Instragram,花了兩年半?;ヂ摼W,花了7年。傳統電話,用了75年。而ChatGPT,只用了2個月。
2023年,人工智能破門而入。微軟,谷歌,Meta,亞馬遜,都在人工智能上投下巨資。其中,微軟向OpenAI豪擲130億美元。也因此,提供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算力”的公司,英偉達,收入和利潤大漲。營收超過英特爾,市值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七家市值過萬億美金的公司。
整個美國科技業,似乎對未來滿懷希望。
這個情況,有點復雜。
一邊,是史詩級的裁員。另一邊,是歷史性的投資。
外貿出海也是。
一邊,很多創業者對我說,外貿從來沒有像今年這么難過。客戶數量大幅減少,訂單金額大幅縮小??墒橇硪贿叄琓ikTok正式在美國推出電商服務,Temu已經進入27個國家地區,SHEIN上半年利潤創歷史新高。
國內創業也是。
一邊,是網上我聽到的:算了算了,躺平算了。另一邊,是線下我看到的:咬緊牙關,堅持奮斗。
中國消費,全球經濟,科技趨勢,外貿出海,國內創業。你覺得這每一件事情,是一個啞鈴,還是一團線團?
2023年,確實很難。但2023真正讓人困擾的,讓人焦慮的,讓人止步不前的,可能并不是一個難到舉不動的啞鈴,而是一團復雜到看不透的迷霧。
站在漫無邊際的大霧前,你是什么感覺?
我請ChatGPT寫一首詩,來描述這個感覺。它是這么寫的。
我知道要前進,但我不知道前進的方向。大霧就像是夜的帷幕,更像是無法穿透的墻。每個聲音都像是回響,不知是警示還是召喚。我一定要找到那束指引的光,只為心中那不滅的希望。
寫得真好。
2023年的商業世界,可能是多年以來最難看懂的一年。撲朔迷離。甚至自相矛盾。
而這種撲朔迷離,這種自相矛盾,就像是5.4億年前的那場:寒武紀大爆發。
大約45億年前,地球誕生。大約35億年前,生命誕生。然后,地球上的生命,就開始了長達30億年的,持續而緩慢的進化。直到5.4億年前的寒武紀,大量新物種像火山爆發一樣,突然在地球上出現。
比如,軟體動物。這種動物,身體柔軟,沒有骨骼和外殼,但通常有觸角。它是動物界,最早出現的動物之一。是今天的,蝸牛,章魚,烏賊等等動物的祖先。
比如,節肢動物。寒武紀的節肢動物,首次進化出了硬化的外骨骼,并分成若干節。它是今天,無數節肢動物的祖先。比如螞蟻、蜜蜂、蜘蛛、蜈蚣等等。其中一支,進化成了我們今天,潛江的小龍蝦,和陽澄湖的大閘蟹。
比如,棘皮動物。它有帶刺的皮膚,和一套特殊的水管系統,用于呼吸、運動、和進食。棘皮動物有強大的再生能力,即便被切碎,也能再生成一群完整的個體。寒武紀的棘皮動物,是今天海星、海參、海膽的遙遠祖先。
再比如,脊椎動物。有一種看上去像魚的動物,皮卡蟲,是最早的脊椎動物。它身體柔軟,但卻有條堅實的脊索貫穿全身。這條皮卡蟲雖然小,只有5厘米長,但很可能是今天所有脊椎動物的祖先,包括魚類,比如鯉魚和鯊魚;包括鳥類,比如大雁和老鷹;包括兩棲動物,比如青蛙和癩蛤?。话ㄅ佬袆游?,比如蜥蜴和鱷魚;甚至包括哺乳動物,比如貓狗,和人類。
是的。這條皮卡蟲,很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祖先。
這些新物種,種類繁多,差異極大。大部分現代動物的祖先,都在這時候“突然”出現。這就是:寒武紀大爆發。
寒武紀大爆發,是一場,連達爾文都看不懂的生物現象。
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里寫到:這件事到現在都無法解釋。也許,以后的人們會用它,來駁斥我的進化論。
為什么?因為寒武紀大爆發,用進化論,似乎確實很難解釋。
“物”一直沒有停止過“競”,“天”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擇”。“物競天擇”是個持續的過程,從不停止。所以,進化的速度,總體應該是均勻的吧。先緩慢進化30億年,然后突然大爆發,這是為什么呢?
很多科學家,加入了對這個“謎團”的研究。他們逐漸發現了寒武紀大爆發背后的“秘密”。
那就是,5億多年前,地球同時發生了好幾個重大的變化。這些重大變化彼此交織,相互作用,最終帶來了“大爆發”這個復雜的結果。
第一個重大變化,就是:雪球地球事件。
大約7億到6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漫長的冰雪覆蓋,就像是一個雪球。大量的生命形式,在這次冰雪中滅絕。這就是:雪球地球事件。然后,冰雪開始融化,全球開始變暖,生命開始復蘇。這時,地球上已經空出了大量生態位。這就給新物種的出現,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第二,氧氣大幅增加。
寒武紀之前,地球空氣中的氧氣濃度,只有現代氧氣濃度的1%。所以,只有一些“簡單生物”,或者厭氧生物能存活。寒武紀前夜,海洋和空氣中的氧氣濃度,突然大幅提升??諝庵械臐舛?,甚至接近今天的水平。氧氣濃度越高,能支持的新陳代謝率就越高。那些需要更多氧氣的“復雜生物”,終于可以自由呼吸。
第三,HOX基因出現。
HOX基因,是生命的系統工程師,決定器官的分布和排列。這里長頭,那里長腿。有了HOX基因,生物終于可以不再長成“一坨”。HOX基因,在寒武紀首次出現。從此,新物種在形態上大爆發,并逐漸分道揚鑣成今天的,“界門綱目科屬種”。
第四,捕食者出現。
寒武紀之前,生命大多以光合作用為生。到了寒武紀,其中一部分,演化成了早期的捕食者。這就給被捕食者帶來了巨大的進化壓力。為了逃避捕食,物種進化出了更堅固的外殼,更有力的腿和嘴,更快的移動能力,甚至眼睛這樣的高級器官。軍備競賽,大大加快了物種的進化。
雪球地球事件,空出了生態位;氧氣大幅增加,讓生命自由呼吸;HOX基因出現,讓多樣性變為可能;捕食者出現,加快了進化速度。這四個重大變化,彼此交織,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寒武紀大爆發這個結果。
所有“結果”的復雜,都是因為“原因”的多樣。事情之所以看似一團亂麻,是因為有不止一條線索。
現在,我們從寒武紀,回到當下,回到2023。
為什么2023,看似是一團迷霧?
因為導致結果的,不止一個原因;牽動未來的,不止一條線索。
它們彼此交織,相互作用,就成了一團擋在前行道路上的迷霧。讓人迷茫,讓人焦慮,讓人止步不前。
那怎么辦?
抽絲剝繭地分析,藏在這團迷霧背后,有哪些線索。然后順著這些線索,走向未來。
去年的年度演講,是10月29日。30日,我就開始出差。這一整年,我有180多天在路上。在路上,是咨詢公司的宿命。這180多天,我去了很多地方,體會市場的溫度。我見了很多人,學習他們的思路。他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走出迷霧。透過他們的眼睛,我似乎逐漸看到了,藏在這迷霧背后的六條“線索”。
它們是:增長收斂,人口老化,情緒生長,智能涌現,服務崛起,和出海加速。
今天,請允許我,一條條地與你分享。
增長收斂
很多人對我說,潤總,現在增長越來越難了。
是的。有些領域,增長似乎確實是越來越難了。
但,不是全部。
這個人叫邢云飛,90后。2020年9月,他在北京開了一家只有100平米的社區便利店,叫“折扣MAMA”,賣打折日用品。比如紙巾、牙膏、飲料、餅干。這家便利店,看上去平平無奇,但就是這家平平無奇的店,僅僅三年后,到今年9月,在中國開出了2500家。年營收,超過17個億。
3年。從0到17億。難以置信的增長。
我問邢云飛。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說,很簡單。因為便宜。
國產的氣泡水,現在很流行。零糖零脂零卡。一瓶水,超市里賣5.5元。你猜,折扣MAMA賣多少錢?1.99元。3.6折。
原裝進口的牙膏,重120克。超市一般賣30元。電商搞活動,也許能賣到25元。你猜,他們賣多少錢?4.99元。1.7折。
一包濕紙巾,80抽。超市里一般賣9.9元。大促時,會買一送一。算下來最便宜,大概5元。他們賣多少錢?0.99元。1折。
我想,你一定會問:這些不是正品吧?如果是正品,怎么可能這么便宜?
邢云飛說,當然是正品。要理解為什么會這么便宜,你需要深刻理解中國零售。
一個高效的零售體系,有兩大核心主體:品牌商,和零售商。品牌商,團結上游制造商。零售商,服務下游消費者。
在越成熟的市場,品牌商和零售商,通常規模越大,且中間商越少。比如寶潔和沃爾瑪。這樣效率最高。
但是,中國的零售業,發展時間還很短。品牌商和零售商,總體處于“規模小,數量大”的階段。因此,不得不借助更多的中間商,連接彼此。總代理,省代理,市代理。這些中間環節,扮演著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角色。
但也因此,整個鏈條變長,信息傳遞變慢。你在這頭,抖一根很長的鞭子,過了好一會兒,那頭才抖動。這就是經濟學上說的“長鞭效應”。
因為信息滯后,預估不準,大量庫存積壓就產生了。這些庫存,最終變成了品牌商的:臨期,尾貨,和滯銷。
但是,這些“臨期,尾貨,和滯銷”,卻給中國的零售業,帶來一個非常獨特的增長機會,那就是:把最便宜的商品,賣給最在乎價格的用戶。
怎么做?
折扣MAMA找到品牌商,承諾他們,買走未來一整年的,所有臨期商品。你給我低價,我全部拿走。3折。2折。甚至0.5折。因為一旦過期,扔掉都要花錢。我來把還有3個月保質期的氣泡水,1年保質期的牙膏,2個月保質期的濕紙巾,賣給最在乎價格的人。
誰最在乎價格?老人。
你知道西紅柿多少錢一斤嗎?你知道花生油多少錢一桶嗎?不知道。但老人知道。他們不但知道,甚至還能背出附近“每家”超市的價格。他們對價格極其敏感。
那么,他們在哪里買東西?在社區。老人的購物半徑,大約是家附近的2.5公里。他們不上網,不上班。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在附近尋找沒過期的、安全的,但最便宜的商品。
很快,折扣MAMA自己的店、聯名的店,和供應鏈支撐的店,就開到了2500家。70多人的運營團隊,一年17億的收入。雖然價格非常便宜,但毛利率依然能高達32%。
為什么在2023,很多人都說難的時候,折扣MAMA能獲得這么快的增長?
邢云飛說,因為我們解決了品牌的“庫存問題”,我們解決了老人的“價格問題”。你能解決多大的社會問題,就能獲得多大的增長。
說得真好。但是,這也太“難”了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構建一個這樣復雜的商業模式的。而且,以前想要增長,是不用做數學題的,只需要奔跑就行。
是的。今天的商業世界,確實發生了變化。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階段”。
看這張圖。仔細看。你能看出來,這條波折的曲線,是什么嗎?
這條曲線,是從1987年到2020年,中國GDP年增長率的折線圖。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猜猜看,從1978到2018,改革開放這40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大概是多少?我給你四個選項。
A)4.3%;B)5.7%;C)7.6%;D)9.5%。
是多少?
正確答案是:D。9.5%。
9.5%。高不高?非常之高。遠高于同一時期世界經濟的2.9%。同期的美國,平均在2.6%左右。德國,平均2.4%。日本,平均2.0%。巨大的增速差,讓中國經濟,在過去40年里瘋狂追趕。
2000年,中國GDP超過意大利,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2005年超過英國和法國,成為全球第四。2008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
這一路狂奔,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但是,這個奇跡,在2008年出現了一個拐點。雖然中國GDP的增速,依然保持在高位,但開始放緩。2007年,14.16%。2010年,10.45%。然后9.3%。7.7%。6.9%。2019年6.1%。
為什么?是因為我們不努力了嗎?不是。經濟學上有一個專門的概念,用來解釋這種現象。
那就是:增長收斂。
什么叫增長收斂?
我舉個例子。當你饑腸轆轆的時候,吃下一個饅頭。你會覺得這個饅頭,是天下最好吃的東西。感動到哭。它的價值,是100。第二個呢?還是那么好吃,但不吃也餓不死了。價值,算是50。第三個呢?吃也行,不吃也行。價值20。第四個?吃不下了。真吃不下了。它的價值,接近于0。從100到50,到20,到0,這就是收斂。
資本也一樣。
市場上非常缺饅頭。你投資100塊購買設備,生產饅頭。很快,所有饅頭賣完。你掙了100元。于是,你決定追加100塊投資,再買一套設備。這時,饅頭已經沒那么稀缺了。你只掙了50元。再追加投資呢?饅頭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你只掙了20元。再追加?那就幾乎賺不到錢了。
從100到50,到20,到0。
這種體量越大,邊際收益越小,因此增長越慢的趨勢,就叫做“增長收斂”。
最早用經濟學模型,來解釋這種“收斂”現象的,是著名的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
索洛說,因為低收入國家的資本收益率更高,所以通常會經歷更快的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但是,隨著國家收入體量的增加,資本收益率會將逐漸降低,經濟增長也因此會逐漸收斂。
二戰后,1945-1960年,西德、法國和日本的經濟快速增長,然后開始逐漸收斂。1960-1970年代,亞洲四小龍,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和中國臺灣,經濟迅速增長,然后開始逐漸收斂。
今天的中國,也是。
1978年,中國的GDP,是3679億。改革開放40多年中,我們不斷引進資本,追趕科技,從而獲得了高速增長。2022年,中國的GDP,已經是121萬億。增長了300多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舉世矚目。
但是,隨著GDP體量的增加,引進資本和追趕科技的邊際收益越來越小,我們的增長也在逐漸收斂。
中國GDP的增速,正在從7-8-9的“高速區間”,逐漸進入4-5-6的“中速區間”。
理解這個“中速區間”,非常重要。
因為增長速度不同,競爭強度就不同。競爭強度不同,企業戰略就不同。
當經濟增長在“高速區間”時,天上每天都掉很多金子。撿都撿不過來。這時,如果有人撿走了你手邊的金子,你會打他嗎?沒空。別耽誤我撿錢。你的策略,是到處找“機會”。
經濟增長到了“中速區間”呢?金子少了。很難撿了。這時,如果有人撿走了你手邊的金子呢?你可能就會和他“講講道理”了。但在此之前,你要確保自己比對方“強壯”。你的策略,是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在“高速區間”,時代獎勵“機會”;在“中速區間”,時代獎勵“競爭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中速區間”,建立自己獨特的競爭力呢?
早在40多年前,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就為身處“中速區間”的創業者,甚至競爭更為激烈的“低速區間”,總結過三條最基本的競爭戰略。它們是: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聚焦。
我來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來自德國。因為德國比我們更早完成“增長收斂”,進入激烈競爭。
這是一對德國兄弟。哥哥叫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弟弟叫西奧·阿爾布雷希特。他們是德國超市“奧樂齊”的創始人。他們非常低調,你在外界能找到的照片,估計只有這一張。
但是,這對兄弟最為人稱道的,還不是低調,而是:摳門。
哥哥能摳門到,要求員工每天晚上把黃油搬到地下室。因為冰箱太貴。
弟弟能摳門到,發現員工訂了4支圓珠筆,大發雷霆,讓員工同時用4支筆寫給他看。
為什么這樣?因為他們相信一件事:零售業的競爭力,來自低價。而低價,一定是因為低成本。
可是,只靠搬黃油,省圓珠筆,低不了多少成本。怎么才能把“總成本”給低下來呢?
我賣100種牙膏,每種賣1000支。1000支,牙膏品牌可能完全不放在眼里。但如果我只賣1種牙膏,賣了10萬支呢?牙膏品牌估計,什么都愿意答應你。
所以,兄弟倆決定:減少商品種類。那減少到多少呢?
美國的零售業,平均有14000個SKU,存貨單元。沃爾瑪呢?超過20000個。那奧樂齊呢?只有1000-2000個。別的超市有十幾種紙巾,我只有一種。
因為這種超級集中度,奧樂齊單款SKU的年營收,在6000萬歐元以上。這款產品我要了,一年采購6000萬。如果是你,你會不會給他難以想象的低價?
如果還是不給呢?那就自己做。為了極致的“總成本領先”,奧樂齊不斷增加自有品牌。70多年后,他們今天自有品牌的占比,已經達到70%-90%。你買10件商品,可能有9件,都是奧樂齊自己的。
一切為了“總成本領先”。
可是,真的需要那么便宜嗎?這樣的“總成本領先”,是不是有點太極端了?
這個世界上,需要有人把東西做貴。但也需要有人把東西做便宜。
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曾經說過:商業,不是為了讓女王擁有更多的絲襪。商業,是為了讓女工也能穿得起自己織的絲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