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七公?
來源 / 節點財經?
二十載披荊斬棘,千萬里山河煥新。
中國高鐵、中國航天、中國核電、中國大模型……一張張閃亮的國家名片,彰顯著大國崛起的非凡成就。
而在滋養國民健康的餐桌上,中國奶業,正以世界級標準書寫著全新的品質傳奇。
近日,第十六屆奶業大會在廈門舉行。大會發布的《世界奶業中國方案:高質量引領的奶業現代化答卷》顯示,中國奶業用二十年時間,跨越了和奶業發達國家之間上百年的差距。
國產原奶中的蛋白質、脂肪、體細胞、菌落總數等核心指標的總體水平優于歐盟標準,已然具備世界級的品質。
行業領軍企業伊利原奶的菌落總數更是遠優于歐盟標準,實現了劃時代的進步。
隨著傳播深入,中國牛奶20年跨越百年發展歷程的相關話題,在全網刷屏,引發網友熱議與好評,新華網,人民網,央廣網,中新網、中國經濟周刊、農民日報、經濟日報等百余家媒體爭相報道。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奶業協會戰略發展委員會名譽副主任陳萌山,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于康震,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等專家發表原奶品質相關觀點,國奶自信相關話題互動量74萬次,總曝光量1.62億人次,成為全民熱議的焦點,權威專家、社會名人紛紛點贊。
01 破壁之戰:用硬核數據擊穿“進口奶迷信”
從產業維度看,中國已成為全球乳業舉足輕重的力量——2024年零售額超過 5600億元 , 市場規模穩居世界第二,產品創新與技術突破不斷刷出新高度。
如今,我國牛奶產品早已不再局限于“液態奶”的單一賽道,形成了包括奶粉、奶酪、黃油、低溫鮮奶等多層次、全覆蓋的品類矩陣,國貨品牌更在多個細分領域拔得頭籌。
據歐睿咨詢等機構統計,伊利、蒙牛、光明一眾頭部選手,合計占據液態奶超50%的市場,其中,伊利以30%+的份額遙遙領先。
而在一度遭遇“毀滅性”打擊的奶粉板塊,國貨品牌也重新贏得用戶的信賴并實現大踏步反超,2024年的市占率達到75%左右,較2020年(65%)擴大約14個百分點。
同時,技術創新逐漸成為行業上行的關鍵動力。例如,伊利牽頭建設"國家乳業創新中心",成功研發奶牛基因芯片,填補了該領域空白;首創乳鐵蛋白提取技術,將保留率從10%提升至90%以上;自主開發β-酪蛋白提取技術,加速乳基原料進口替代進程。
但不容忽視的是,“國產不如進口”的刻板印象仍如堅冰般橫亙在行業與消費者之間。小紅書上,14萬+篇進口牛奶推薦筆記,無聲訴說著信任鴻溝。
實際上,以伊利為代表的民族乳企,一直在用行動揭示真相,修正錯誤。其最新制作的《一杯牛奶的拉力賽》紀實短片,突破品牌傳播的局限性,系統性重塑消費者認知。
1、顛覆認知、重塑心智。
短片中,伊利牧場的一名擠奶工,隨機接取剛沖洗完奶罐車的流水,一飲而盡。這個被鏡頭記錄的動作,是國產牛奶安全最樸素的宣言——敢喝進肚子的清潔,才配得上食品級需求。
隨著一幀一幀流動的畫面,消費者直觀見證品牌對每一滴牛奶的極致把控:
擠奶前棄置前三把奶,然后用藥浴立即清殺表面,再配合滅菌毛巾擦拭;全自動設備每次運行后360度高溫殺菌等;制藥級檢測實驗里的精密儀器在30秒內完成體細胞計數(精度達20.4萬個/mL)、抗生素殘留(檢測限十億分之一)等100余項篩查……
在《節點財經》看來,從擠奶工的細微舉動,到實驗室的警報閾值,伊利的這次品宣,跳出傳統廣告的情感煽動和單向信息傳遞,深度融合場景、數據、鏡頭語言,把品質從抽象概念轉化為有溫度、可驗證的事實,也將國奶"醫療級"標尺守護牛奶潔凈、安全的故事悄然植入消費者的心智。
2、更優的菌落總數和“碾壓級”的體細胞數(SCC)表現。
歐盟對生牛乳菌落總數的限定是≤10 萬 CFU/mL,這是全世界公認的嚴格“門檻”。
但伊利的答案更令人振奮:2023年、2024年連續兩年,其原奶菌落總數平均值遠遠低于1 萬 CFU/mL,相當于每毫升牛奶中的微生物數量,比一個標準游泳池里的一滴墨水還要稀少,比一瓶包裝水還要潔凈。
中國農業大學李勝利教授直言:"這是劃時代的進步,意味著中國牧場的衛生管理已站在全球頂端。"
至于體細胞數,國產牛奶遠低于歐盟標準。針對可能影響牛奶健康的疾病,如細菌感染、乳腺炎,國產品牌做到了從源頭(奶牛)掐斷。
3、營養標準全球頂配。
另據《節點財經》了解,伊利旗下生鮮乳平均乳蛋白含量從2010年的3.07g/100g,增長到目前3.8g/100g,且還在提升中。
這意味著,在以伊利為核心的龍頭企業的推動下,現在的我們,不單單告別了“喝不到”、“有得喝”的牛奶匱乏,還跨步到了“喝得好”、“喝得驕傲”的新階段。
02 “國奶自信”的時代來了
過去十余年,風大浪急,各行各業縱深奔涌,國貨品牌加速崛起。
作為和民生息息相關的剛需日消品,乳企肩負著振興國牌,增進全民健康,驅動中國乳業“從大而全”向“專而強”進化的新使命。
事實證明,在伊利等龍頭的帶領下,“國奶”自信的時代已經來了。
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于康震在大會上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奶業已從‘跟跑’‘并跑’,邁向‘領跑’的新征程。”
兩組數據可供校驗:1949 年,中國人均奶類占有量僅為0.4 公斤,只能滿足嬰幼兒、病人和少量特定人群的需要。到2024年,中國人均奶類消費量已經躍升到40.5 公斤,75 年漲了100倍。
可見,喝奶這件事已經由稀罕變得平常了。
經過20多年的深耕和突圍,我國奶牛年單產水平從2000年時不到美國同年的1/3,躍遷到2024年和美國持平。
2024年和2012年,我國奶牛存欄量基本一致,保持在1000+萬頭量級,但牛奶產量膨脹了32%,達到4079萬噸。一個很重要原因便是奶牛年單產從5500公斤/年拔高至9900公斤/年。
背后,行業“執牛耳者”的伊利發揮了示范領航作用,并體現在源頭布局、全鏈路管理、前沿科技驅動等維度。
1、源頭布局,構建循環經濟模式
在乳制品行業,向來有“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品質信條。
為了打造黃金奶源,伊利在敕勒川草原展開了一場歷時十余年的生態牧業革命,建成了亞洲最大的有機奶源基地。
在這片被譽為"塞外明珠"的草原上,伊利引入國際一流的智慧牧場管理系統,實現了從牧草種植到奶牛養殖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創造了"草場-牧場-工廠"三位一體的生態循環模式。
其獨創的"六維潔凈"管理體系,從空氣、水源、飼草等六個原點確保原奶品質,以及通過引進優良奶牛品種,革新養殖技術等手段,提升奶牛單產,推動中國乳業從"制造"向"智造"轉型升級。
2024年,伊利奶牛年單產已突破11噸,大幅縮小與發達陣營的差距。
2、從牧場到工廠的全鏈路、透明化管理
在《一杯牛奶的拉力賽》紀實短片中,我們清晰觀摩了伊利員工為了一杯牛奶,與時間賽跑、為新鮮上鎖的全旅程。
第一棒:溫熱的原奶順著管道流入板式換熱器打造的低溫賽道里,數秒內,牛奶便從35℃急速降溫至4℃以下,微生物繁殖的躁動被快速抑制,天然活力被牢牢鎖住;
緊接著出場的是奶罐車。經歷了高頻次(日洗、周洗、月洗)、全方位的“堿洗+酸洗”,奶罐車拿到了屬于他的“通行證”,確認無誤并裝載牛奶后,駛向下一站——工廠;
抵達工廠,奶罐車進入采樣間,工作人員逐一核實各項憑證(溯源),按照既定工序抽取樣本、接受制藥級實驗室檢測,當所有信號燈變綠,方可確認這批牛奶能被授予登上生產線的“通關文牒”。
伊利借助紀錄片式的真實敘事,用緩緩播放的vlog和適當穿插的講解,向外界完整呈現了一杯牛奶從牧場到工廠的生命旅途,展現中國乳業全鏈路、透明化先進管理方式。
《節點財經》看完后,覺得整個體驗就像進行了一場深度的工廠探訪。從牧場切換到實驗室,從奔跑的車輛切換到工廠,每一個轉場都自然流暢,每一處細節都清晰可觸,甚至仿佛能感受到實驗室檢測儀器的運轉震動。
這種極具代入感的敘事手法,讓復雜的生產工藝流程變得直觀易懂、具體可感,有助于潤物細無聲地催化消費者信任的自然生長。
3、前沿科技驅動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如何把握科技變革趨勢,驅動行業上行發展,是中國乳業一直思考的命題。
伊利先知先行,率先啟用新技術改造自身,也引領行業。
比如,伊利牛舍內的智能喂養系統集成飼喂機器人、推料機器人于一體,能夠更準時、更精確地投喂,既保證了飼料(全株青貯和紫花苜蓿)的鮮活度,讓奶牛吸收更多營養,也促進了奶牛的消化與瘤胃功能提升。
再如,奶罐車采用5層保溫裝甲,確保罐內溫度波動不超過 ±0.5℃,始終將牛奶的新鮮鎖定在 4-8℃恒定低溫;罐口狀態AI識別,實時分析密封完整性(每秒30幀影像判讀);
奶罐車上的北斗/GPS雙模定位,能夠敏銳捕捉車輛過程中的每一厘米路徑、每一秒異常,并隨時上傳行動軌跡,有效降低產品損耗率。
目前,中國奶業的運輸損耗率已降至0.3%,大大低于國際平均水平1.2%。
從手工作業到數智操控,從粗放物流到精準冷鏈投遞,中國奶業用科技破解“卡脖子”難題,重新定義 "鮮" 的極限,也向世界證明:好奶,從來不是偶然。
寫在最后
以奶業大會為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國乳業從牧場到舌尖的"透明革命"——這不止是一場關于新鮮與安全的極限挑戰,更是一次對"中國品質"的莊嚴正名。
在《節點財經》看來,這場大會的意義遠不止于品質自證。
正如中國高鐵、中國航天等"國家名片"的崛起軌跡,以伊利為代表的中國乳企,也以全鏈路、全方位的產業實力,在全球乳業賽道發起沖鋒:
從填補空白的基因芯片技術,到超越歐盟標準的菌落控制水平;從敕勒川草原的智慧生態牧場,到橫貫東西的數字化冷鏈網絡——每一步都是對"進口迷信"的破壁,每一程都在書寫"中國標準"的新高度。
*題圖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