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七公
問界M7坐上“云霄飛車”,余承東口嗨的“遙遙領先”從網絡爆梗,變成了對技術革命最好的褒獎,品牌實力的印證,并被擴圈到各行各業。
而在體育用品賽道,“遙遙領先”的當屬安踏。
2023年上半年,盡管宏觀經濟環境仍處在恢復期,但安踏還是提前拿到了賽點,營收296.5億元,比第二名耐克中國多出20億,李寧和阿迪達斯加起來都不及這個數。
不過,這些都已是過去時。就像莎翁的那句老話,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接下來,安踏將面臨更為激烈的中場戰事,既要應對對手的圍剿、蠶食,還要化解自身的矛盾、熵增。
安踏該如何“遙遙領先”?
為何要重拾“大眾定位”?
10月17日,安踏在全球投資者大會上發布了未來三年的發展規劃:
“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打造“專業運動品牌群、時尚運動品牌群和戶外運動品牌群”的增長曲線,以及形成“多品牌協同管理能力”、“多品牌零售運營能力”、“全球化運營與資源整合能力”的核心競爭力。
總的來說,這份發展規劃承繼2021年的圖譜,變化不大。
但具體到安踏品牌,“大眾定位、專業突破、品牌向上”戰略指導和“2023-2026年,安踏牌流水年復合增長10-15%”的KPI,還是體現出幾絲新意。
相較之前,新戰略的最大改變是多了“大眾定位”四個字。安踏品牌CEO徐陽表示,“大眾定位,并不意味著安踏品牌在產品層級和市場價格上的下探,而是通過專業突破和品牌向上等手段,在大眾市場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換言之,大眾市場,將是安踏品牌目前及后續三年要射穿的“靶心”。
至于為什么要重拾“大眾定位”,原因并不難理解。
多方數據表明,當前的消費轉向正在發生。在新的敘事結構里,消費者或主動或被動都在約束自己的錢袋子,他們更加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和性價比,而非盲目追求高奢高定。
豆瓣《摳門女性聯合會》小組里,摳摳們針對便宜、好用、平價的物欲,比如“有哪些省錢小分享?”“怎么降低生活費用?”“怎么買到耐穿又不貴的沖鋒衣?”等議題,展開廣泛的討論。
圖源:豆瓣
一位用戶寫道:以前護膚品都是國外大牌的,現在全部換成國產,以前星巴克,現在瑞幸;以前喜茶,現在蜜雪冰城……
各中例子雖有局限性,卻在較大程度上說明消費者不再大手筆了,他們開始計較成本,開始精打細算地過日子。
應時應勢,徐陽認為安踏品牌要找回 “大眾定位”,“前兩年我們強調品牌向上。向上的時候,渠道向上了,價格也向上了。我們的籃球,有個草根籃球賽叫 “要瘋”,現在有很多 DJ、音響,已經不草根了,一雙籃球鞋可以賣到 1000 多塊錢。”
站位供應端,拼多多的崛起,淄博燒烤的爆火,馬云說阿里應該“回歸淘寶”,徐冉強調京東要聚焦極致的低價,無一不印證消費遷移的事實。
該背景下,安踏重拾“大眾定位”,既是對趨勢的正確判斷和積極迎合,也凸顯戰略“陽謀”。
中長期視角,人口龐大的中國,怎么著都是一個奉行“實惠主義”的市場,即以普惠和親民的消費為主導;而根植于人性,無論客戶畫像位于哪個層級,大家總是希望東西在品質不變的情況下,售價更加接地氣,這又決定“高性價比”是大量存在的底層需求。
商業意思可以理解為:“最賺錢的并不是服務那些身處頭部地位的“高凈值”消費者,而是那些占人口總規模比例極大的、相對普通的、收入水平一般的、能夠帶來巨大流量的人群。”
由此或可洞悉,蘊藏巨大長尾紅利的大眾市場,相當于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的基本盤,只有贏得大眾化的消費市場,才能處事不驚,進可攻退可守,亦是此番安踏品牌調整戰略的深層因素。
“內生”如何發力?
科特勒中國合伙人王賽《增長結構》一書所述:“增長無非是從兩個維度——外生變量和內生變量”。
外在變量來源于時代、產業、政策等,內在變量來源于技術、模式、團隊、運維、決策等。
存量內卷,消費轉向的當下,企業的成長越來越依賴內在變量,也即我們常說的內生力、自發動力。
誠如“大眾定位”的共識下,安踏品牌給出了“專業突破”和“品牌向上”兩條路徑,但在實現的途中,則有鑒于更多的內生力。
常見的便是憑借持續的創新和迭代,來拔高產品的專業度和品牌力。
作為中國奧運會官方合作伙伴,安踏的專利庫相對豐富,“殺手锏”高達3000多項。其在2022年冬奧會為冰雪運動員設計的羽絨服,運用稀土熱返等技術,即使氣溫低至零下36°,依然可以超強保暖。
今年,由安踏聯合東華大學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防水透濕材料——安踏膜,徹底打破國外壟斷。據悉,該種材料由無數根納米纖維堆積而成,在防水同時,還能保證干爽、透氣的穿著體驗。
圖源:安踏官網
通常來講,新技術和新產品一脈相承,往往能激發新的需求,進而捅開上行的“天花板”。
其次,更多元、更精細的品牌矩陣。
多品牌矩陣是公認的穿越周期,擴大收入半徑的秘訣。不同品牌有各自迥異的價值帶、功能屬性和適宜場所,能夠納入不同的圈層,極大地延展創收面積,且應對此消彼長的消費需求遷移時,更加游刃有余。
據節點財經了解,安踏旗下擁有安踏、FILA、科隆、迪桑特、始祖鳥等眾多品牌,從大眾市場到高端市場,從時尚運動到專業運動,涉及戶外、跑步、瑜伽、網球、高爾夫等各類穿戴場景。
該種“既有、又有、還有”的大而全造型,是安踏沖擊目標的底牌之一。
但這顯然又是不夠的,“既要、又要、還要”才是。
就在本月,安踏把有“lululemon平替”之稱的瑜伽服新秀MAIA ACTIVE收入囊中,補全集團女性業務領域的拼圖。
不久前的9月,丁世忠牽頭成立的一家中國財團,以2億歐元的代價,拿下了意大利奢侈家紡品牌Frette,后者堪稱床品中的愛馬仕。
圖源:MAIA ACTIVE官網
再者,有必要提及的便是安踏的運營方法論。
教科書般的案例便是FILA。2009年從百麗手里接過斐樂在大中華區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通過把它打造成中國第三大國際體育品牌,安踏已經積累了深厚的經驗,包括洞察需求、強化認知、重塑品牌形象、保持品牌銳度、搶占品類心智、革新零售渠道等。
如今,相關經驗正不斷的被復刻在迪桑特、始祖鳥、科隆等子集身上,為預期中一個接一個的增長極埋下伏筆。
還有哪些挑戰?
如上文所述,存量內卷,消費轉向的當下,企業的成長越來越依賴內在變量,但這并不是說外在變量就沒有機會。
反而是中國企業近幾年掀起大規模“的出海潮”:跳出本土看世界,在七大洲的范疇里捕捉標的物,向著足夠遠、足夠廣的邊界開拓。
實際上,這也是安踏一直希冀和踐行的,“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安踏”,并濃縮成文字,出現在集團2021年末擘畫的10年藍圖里。
在10月17日的投資者大會上,安踏闡述了宏愿達成的兩個“抓手”。
一方面,安踏、FILA、迪桑特、可隆“四大品牌”深耕本土,雙管齊下,構建中國市場領導地位和穩步推動海外業務拓展。
另一方面,強化中國、北美、歐洲“三大市場”,推進五個“10億歐元”戰略,與亞瑪芬集團形成“雙輪驅動”的全球化布局。
猶記一次與吳曉波的對談中,丁世忠說:“以當今中國公司的品牌運營能力,在30年內做出一個始袓鳥或威爾遜,可能性幾乎為零,而通過收購,并以中國市場為潛在增長空間,則可能完成一次脫胎換骨。”
然而,在脫胎換骨,成為全球化公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遭遇文化沖突、意識沖突、規則沖突、偏好沖突等復雜挑戰,甚至敗走麥城。
就安踏自身,加分項主要還是操盤國內的履歷和心得體會,可全球化不只是把國外品牌賣到中國,更重要的是走出去,就像耐克、斯凱奇、匡威、彪馬等等,他們遠渡重洋后,依然能在他鄉混得風生水起,俘獲大批粉絲。
根據財報,2023年上半年,迪桑特與可隆所在的其他品牌板塊,錄得收益32.5億元,同比增速為77.6%。雖然長勢較快,但體量過小,估計大部分漲幅都是國人貢獻的。
再把視線拉回到國內,即便安踏是只迅猛龍,可同業玩家也不是吃素的。
2023年,除了李寧、特步、361們的虎視眈眈,耐克、阿迪達斯卷土重來,拿出渾身氣力賣貨;lululemon、加拿大鵝等在中國也有愈發突出表現,以及蕉下、蕉內等新晉的鞋服類消費品牌,統統把壓力給到安踏這邊。
值得注意的還有,隨著組織日漸壯大,品牌和品類同步增多,企業內部系統的熵增在所難免,比如機能衰減、流程僵化、體系混亂、品牌間矛與盾互斥等。
節點財經認為:此時的安踏要做好”三個如何“
如何從存量市場中要增長;
如何平衡好“大眾定位”和“品牌向上”的關系;
如何讓各品牌既保持獨立性、差異化又相協同。
這一次,踩著“時光機”的安踏能否再次活成中國企業的樣本?時間會給出答案。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