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燈?
來源 / 節點財經?
一組檢測數值、一個被反復強調的“醫護級認證”、30多名甲狀腺癌患者的自述,正在撕裂網紅衛生巾的“完美包裝”。
7月24日,《新京報》披露,一款由知名主播辛巴創立的女性衛生巾品牌“棉密碼”,在多批次產品中檢出高濃度硫脲。消息一出,瞬間引起全網熱議。
圖源:微博
據《新京報》記者統計,有數百名“棉密碼”消費者自訴長期使用“棉密碼”衛生巾后出現紅腫瘙癢、婦科炎癥、皮疹蕁麻疹、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病變等硫脲關聯病癥,還有10例左右消費者自訴懷孕前使用“棉密碼”衛生巾,懷孕后出現了胎停、葡萄胎、新生兒甲亢等情況。
面對洶涌輿情,7月24日辛選集團緊急回應稱,品牌第一時間就請求汕頭市監部門對產品進行了抽檢,結果是合法合規合格的,不存在“致癌”的問題,并出示了一份今年5月“棉密碼”系列衛生巾樣品未檢出含有硫脲成分的報告。
圖源:微博
然而,今年6月,某官方機構送檢的14份樣品中,“棉密碼”僅有一個批次未檢測出硫脲,就連辛選宣稱“醫護級”的櫻花舒緩型系列也未能幸免。
一面是企業出具的“合格證明”,一面是消費者手中超標的檢測單,這場羅生門背后,一個更深層次的產業困局正在浮出水面。
01 芯片騙局:高科技概念下的危險替代
在棉密碼的產品宣傳中,那片鑲嵌在衛生巾中的“茶多酚芯片”是科技護佑女性健康的象征。
辛巴曾在直播間演示芯片的“神奇效果”:芯片放進碘伏溶液,幾秒就讓黃色液體變清澈,以此證明其強大的抗氧化能力。這個視覺魔術曾讓無數消費者為技術創新買單,卻無人被告知,實驗效果可能來自一種危險的化學物質——硫脲。
要知道,硫脲是被列入《危險化學品名錄》的化合物,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其列為3類致癌物,動物實驗證實其具有甲狀腺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
雖然人體系統性研究尚缺,但北京某三甲醫院前主任醫師邢玲玲指出,盡管個體差異可能導致病癥,但“硫脲與甲狀腺疾病的關聯性已有醫學研究支持,長期接觸需警惕”。
2025年5月,有網友在自媒體上曝光“棉密碼”衛生巾添加硫脲,并組織消費者集體送檢。
據上海復達檢測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出具的檢測結果顯示,在送檢的10份樣品中,7份檢出硫脲,其中茶氧夜用衛生巾硫脲含量達3732μg/g。
圖源:新京報
無獨有偶,6月某官方機構送檢的14份樣品中,僅有一個批次未檢測出硫脲,號稱醫護級別的棉密碼櫻花·舒緩型醫護級衛生巾的硫脲含量為1669.1608μg/g,另一款櫻花·舒緩型衛生巾的硫脲含量飆升至16653.47μg/g。
圖源:新京報
盡管衛生巾產品執行的國家標準中并無對硫脲的具體規定,但在《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版)中,明確把硫脲列為禁用組成分,依據相關檢測方法HPLC的最低檢出限量值為1mg/kg。也就是說,如果按化妝品標準,棉密碼衛生巾的硫脲含量已超標值千萬倍。
那么,明知有健康風險,為何還要在“茶多酚芯片”中添加硫脲?
據新京報報道,硫脲本身就有一定的還原性和抗氧化性,且在實驗中褪色效果更好。更為重要的是,茶多酚芯片成本需40-60元/公斤,而硫脲僅10元/公斤。
同時,據棉密碼芯片供應商佛山市順德區州福慈鑫無紡布公司負責人稱:“國標沒有要求,所以對一些物質沒有做太大管控”,揭示了監管空白地帶的危險游戲。
因此,在暴利驅動和監管不足下,不排除可能有部分廠商選擇鋌而走險,人為添加硫脲以替代成本更高的抗氧化劑茶多酚。
02 暴利之下:33億銷售額背后的監管套利
撕開那片含硫脲的衛生巾,暴露的是網紅品牌野蠻生長和監管體系薄弱的雙重問題。
衛生巾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高毛利的賽道。有行業數據顯示,主流衛生巾品牌毛利率普遍在55%-63%,部分高端產品甚至可以達到70%,遠超快消品行業平均水平的30%-40%。像恒安國際(七度空間)毛利率高達63.7%,千金凈雅毛利率高達69.8%。
再加上是女性剛需消費產品,衛生巾就這樣逐漸成為頭部直播帶貨機構新的必爭之地。尤其是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劣質衛生巾和紙尿褲事件,市場上知名衛生巾品牌幾乎“全軍覆沒”,不少網友跑到雷軍評論區留言,希望小米能夠生產衛生巾和紙尿褲等產品。
結果,小米沒有跨界,東方甄選、黃子韜決定進軍女性護理市場:5月,黃子韜在其直播間正式發售“朵薇”;6月,東方甄選在其獨立App上率先開售首款自營衛生巾產品。
而“棉密碼”是辛巴于2017年推出的自營衛生巾品牌,主打“茶多酚抗氧化芯片”概念,宣稱能緩解經期不適。憑借辛巴的流量加持,該品牌曾創下單場直播銷售額破億的紀錄,累計銷售額超33億元。
圖源:“棉密碼”的產品頁面
網紅品牌依托頂流主播的巨大影響力和粉絲信任,通過精心設計的直播話術和捆綁銷售策略,將一片成本極低的產品賣出高價,在短時間內創造了驚人的銷售神話。這種模式放大了行業固有的利潤空間,但也掩蓋了潛在的產品風險。
在此次棉密碼事件中,品牌方深諳監管體系的薄弱環節,并巧妙地進行了“套利”:
? ?“醫護級認證”避重就輕: ?辛巴集團將2024年8月獲取的醫護級證書被用作安全背書,獲取看似權威的“醫護級認證”,但認證標準GTS CHS-JY-007《醫護級衛生巾(護墊)》卻未將硫脲納入檢測范圍;
? ?“功能性添加”界定模糊: ?以“茶多酚抗氧化”為賣點的“功能性添加”,恰好處于衛生用品與化妝品監管的灰色地帶;
? ?代工模式規避直接責任: ?棉密碼產品通過廣東伊美潔生物科技等代工廠生產,將質量責任轉嫁給代工廠,品牌既能專注于營銷和流量運營,也得以規避直接質量責任。
在這一系列操作之下,當產品出現問題時,品牌方甚至能出具符合現行(但不完善)標準的“合格”報告來應對質疑,而消費者維權則因信息不對稱、檢測成本高、因果關系證明難而步履維艱。
03 接連塌房:衛生巾行業的系統性問題
棉密碼事件并非個案,從2024年11月多個衛生巾品牌被爆出質量問題,到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一些品牌的殘次品被翻新銷售,再到棉密碼這款網紅品牌翻車,接連不斷地大面積“塌房”事件,折射的是整個衛生巾行業的系統性問題。
當前,衛生巾行業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標準滯后與監管真空:?衛生巾的舊標準對新興風險物質(如硫脲)缺乏明確限制,盡管新版《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要求》已于今年7月實施,明確禁止添加化妝品禁用物質,但此前生產的產品仍可銷售至保質期結束。也就是說,之前生產的衛生巾即使檢出硫脲,在保質期內仍然可以銷售。
二是創新異化與品控失守:?部分企業通過營銷話術偽裝科技屬性,將“安全需求”異化為“流量噱頭”,卻忽視真正的健康風險。并且直播電商追逐“全網最低價”,可能會倒逼生產企業犧牲品控。
三是責任缺失與檢測割裂:?品牌方依賴代工廠生產,卻未建立嚴格原料追溯機制,出事時便以“供應鏈責任”推諉。同時,因檢測資質、方法不統一,企業自檢與第三方檢測結果常互相矛盾,
可見,行業標準更新緩慢,疊加直播商業模式對“低價速銷”的畸形依賴,使企業將成本壓縮置于安全之前,而明星、網紅流量賦予的“信任光環”,則進一步削弱了本應嚴格的品控自律。最終導致最需要安全保障的女性健康,成為了這場商業游戲中最容易被犧牲的代價。
*題圖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