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去一年,多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啟動“A+H”上市進程,計劃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企業對國際化戰略的重視,也彰顯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吸引力。
政策暖風頻吹下,越來越多A股公司籌劃發行H股,開啟“A+H”雙資本運作平臺模式。
據覽富財經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三花智控、天岳先進、晶澳科技、寧德時代、先導智能、安井食品、百利天恒、南華期貨、恒瑞醫藥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H股發行并上市的相關公告。
來源iFinD
在分析人士看來,港股與A股的整體估值差距收窄,疊加國內企業“出海”發展需求日益增長,都是今年A股企業赴港上市活躍的關鍵。此外,持續優化的監管政策,也為“A+H”上市添了一把火。
行業龍頭股“一馬當先”
縱觀本輪“A+H”上市大潮,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行業龍頭企業領銜“南下”,它們既有海外產能擴張、拓展國際業務的動力,也有補充境外營運資金、為長期國際化戰略提供資金支持的訴求。
2024年就有美的集團、順豐控股、龍蟠科技等公司赴港成功上市,首發募資額約占去年港股IPO募資總額的一半,成功激發了A股企業赴港上市的動力。
9月17日,美的集團登陸港股上市,公司本次H股首發募資額超過300億港元,創下港股市場近三年新高。美的集團的出海戰略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最初通過OEM(代工)方式出口產品,逐步積累技術和經驗。在本次赴港上市文件中,美的集團披露計劃將募集資金凈額的75%約195億港元用于海外發展。
2024年11月27日,順豐控股公告稱,順豐控股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快遞物流行業首只“A+H”股。此次上市募資凈額達到56.62億港元,位居2024年港股第二大IPO。順豐控股的國際化戰略從2010年開始逐步推進。2021年,順豐收購嘉里物流,從國際快遞服務商轉型為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商。本次赴港上市,順豐控股計劃使用45%近25.5億港元的募集資金用于國際及跨境物流的建設。
龍蟠科技成立于2003年,最初以潤滑油業務起家,逐步拓展到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鋰電材料、氫能催化劑等多個領域。作為昔日潤滑油和汽車化學品領域的“龍頭”,龍蟠科技近年來積極尋求“第二曲線”——布局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制造。本次赴港上市,龍蟠科技計劃使用四成的募集資金用于支付印度尼西亞工廠二期的部分開支。
業內專家認為,A股龍頭企業為港股市場帶來了新活力,同時,中國在新興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增強外資對“中國智造”的信心,將有效提升優質中資企業的估值中樞。統計數據顯示,港股1月份日均成交金額接近1500億港元,已連續5個月過千億港元。
“A+H”股已有151只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月27日收盤,“A+H”股已達151只。從行業分類來看,多聚焦在金融、可選消費、能源、醫療保健、工業、材料等領域,并且多數為行業內大型企業。
來源iFinD
從近十年來看,采用該模式“A+H”兩地上市個股數量最多的是在2015年,當年有春立醫療、福耀玻璃、廣發證券、紅星美凱龍、中國通號、福萊特玻璃等十余股在港股上市。
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奔赴港股上市的熱潮持續升溫。據不完全統計,已有9家A股上市公司首次公告籌劃境外發行H股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更有至少15家A股上市公司此前已踏上港股上市征程。
除了部分A股龍頭企業計劃直接赴港上市,也有一些A股企業計劃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例如,1月21日,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擬將控股子公司歌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拆分至聯交所主板上市。
第三方機構預計,今年將有逾30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其中大部分是大型A股公司,涵蓋各行各業。市值大多數在百億以上,預計“A+H”企業將成為2025年港股IPO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