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器人的“面子”,技術驅動的“底子”。
最近OpenAI新推出的GPT4.0,讓外界再次感受到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技術魅力。從底層邏輯上看,ChatGPT的持續火爆源于此前GPT1.0到GPT3.5乃至GPT4.0的技術迭代,享受了技術復利的力量,成功引爆市場。
許多技術主導型行業,都遵循一個競爭法則:攻克關鍵的核心技術,然后將其逐步應用到不同領域持續獲得市場。與此同時,市場也為技術的積累和迭代提供反饋,整個企業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發展狀態。
在更為廣闊的機器人行業,正印證著這種法則——整個行業早已進入“技術引領”階段,在大浪淘沙的競爭態勢中,沒有技術實力的裸泳者不斷被淘汰,將技術作為基底的企業才是真正的弄潮兒,能不斷開拓增長曲線。
在機器人賽道上的眾多玩家當中,追覓科技作為一家年輕的機器人公司,以技術為基底走出獨特的探索道路,不斷挖掘技術復利。
千億長坡上的“濕雪”
機器人,一直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機器人市場。根據IFR、中國電子學會數據,到2024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66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達到251億美元,相當于超千億人民幣的長賽道。
回過頭來看,中國機器人行業走出一條由技術推動的迭代曲線。
2017年之前,中國機器人行業基本處于國產替代階段,國內機器人企業主要通過模仿和更低的成本獲取市場。2017年之后,國內機器人企業不斷結合AI識別、3D視覺、力控等革新技術,加快國產技術與零部件的替代進程,讓國內機器人產業逐漸走向引領地位。以諧波減速器為例,安信證券一份2022年的研報顯示,目前國內相關廠商有30多家,近年來國內廠商逐漸進入下游客戶供應鏈,市占率逐年提升。
除了零部件替代,技術革新在機器人產業的細分板塊當中也表現明顯。例如,在跟普羅大眾接觸最頻繁的機器人品類之一掃地機器人上,很多用戶能直觀感受到,其迭代過程鮮明地打上了技術烙印。
掃地機器人最基本的掃地能力——清潔力,跟高速馬達技術緊密相關,馬達轉速越快吸力越大,清潔效果越好。但高速馬達技術長期被國外廠商壟斷,這讓國產掃地機器人長時間進展緩慢,用戶體驗一般。成立于2017年的追覓科技,自2015年開始,創始團隊就從底層入手,攻破氣動、電磁、驅動、電力電子等關鍵技術,讓高速馬達在功能性上實現大幅提升。
追覓創始人兼CEO俞浩曾表示:“在高速馬達上,同行做到5萬轉、10萬轉的時候,我們就做到了15萬轉,甚至是18萬轉,做到世界第一水平。”由此,國產掃地機器人的用戶體驗更上一層樓。
國產高速數字馬達的出現,可以說是機器人行業里國產替代化的典型事件。這證明國產機器人能夠實現核心技術和部件的國產化,突破外國廠商卡脖子的窘境。
技術的迭代并沒有停止。此后掃地機器人引入3D視覺和SLAM算法等技術,2020年前后又引入AI識別技術,從而實現更好的感知能力,能夠有效識別和避讓家庭地面上的復雜障礙物。
用技術推動機器人進化,是包括追覓科技在內的許多機器人廠商的成長軌跡。
在不斷建立核心技術壁壘的同時,追覓科技圍繞高速馬達、智能算法等核心技術,在智能清潔賽道上持續進行品類擴張。與此同時,追覓科技也在機器人業務上保持積極探索。
在3月28日的發布會上,追覓科技推出了兩項機器人最新研發成果——通用人形機器人和仿生四足機器狗Eame One二代。追覓科技創新機器人研究院負責人喻超在發布會上表示,未來十年是廣義機器人最好的時代。
顯然,相比智能生活家電公司,追覓科技更是一家以核心技術為主導的機器人公司。
股神巴菲特曾提出“長坡厚雪”理論,被用來印證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是發現長坡和濕雪,從而能不斷地滾出雪球,實現長期發展。追覓科技所在的機器人行業自然就是一條“長坡”,而核心機器人技術就是“濕雪”,它無疑滾出了雪球。
一個關鍵問題是,追覓科技憑什么能不斷“滾雪球”?它的源動力是什么?
“滾雪球”背后的技術復利
在“長坡”上不斷“滾出雪球”的企業中,按照發展源動力的外生性和內生性可分成兩種類型。
一類是阿里巴巴這類基于外部需求的企業。最初,阿里從電商起家推出淘寶。淘寶誕生以后,阿里發現交易環節缺乏支付工具,于是打造出支付寶。后來又發現物流領域存在短板,于是催生了菜鳥物流.......在需求滿足過程中,阿里從單一的電商公司演變成了綜合性的科技巨頭。
另一類是追覓科技、特斯拉這類的企業,它們的發展動力是基于核心技術的積累和迭代,然后將技術應用到不同領域,由此形成發展動力獲得技術復利,這是一種內生性的動力。
在追覓科技、特斯拉這類企業獲得技術復利的過程中,有兩個關鍵環節:技術先行的理念、技術布局的領域。
在知識密集型的行業,“技術先行”的理念至關重要。一旦廠商攻克某項關鍵技術,就能大幅提升用戶體驗獲得市場份額,并且能將技術應用到不同領域獲得更大市場,最終在廝殺中成功突圍。
比如,特斯拉掌握的傳感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語音識別等等技術,先后被運用到智能汽車和機器人業務上。技術推動業務迭代創造出更好的用戶體驗收獲復利,特斯拉在智能汽車上穩居頭部地位。
同樣的,在追覓科技的多個發展節點上也是“技術先行”發揮出推動作用,逐漸創造出復利。
以高速數字馬達技術為支點,追覓科技圍繞家庭生活場景布局了多個品類和產品。2018年的吸塵器、2019年的高速吹風機、2020年的第一款掃地機和2021年的無線洗地機等品類和產品,都是以高速數字馬達技術作為核心基底的。憑借關鍵核心技術,追覓科技在這條賽道上打造出多個爆款系列獲得用戶青睞。
機器人行業是一個擁有較多細分賽道的行業,包括清潔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等。不同賽道的市場容量、競爭程度、盈利空間等特質都不同。選對了賽道,路才能走得順。
貝哲斯咨詢發布的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全球和中國清潔機器人市場規模在2022年分別達到268.5億元與91.96億元,無疑是片廣闊天地。在這片天地里,追覓科技憑借關鍵技術獲得市場認可——過去三年整體業績增了10倍,成為智能清潔賽道上的頭部玩家。
在智能清潔賽道上,追覓科技驗證了把機器人技術帶入眾多家庭的路徑可行性,追本溯源,本質上是因為追覓科技遵循“技術先行”的理念,才能為路徑的暢通提供支撐。
當然,“技術先行”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舍得真金白銀的投入。從高速數字馬達開始,追覓科技每年保持將超過10%的支出投入于技術研發中。技術水平的高低,直觀反映到了專利上。截止至2023年3月初,追覓科技全球累計申請專利達 3431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多達1311件,PCT申請 299件,已累計獲得授權專利1729 件。
如今,追覓科技在高速數字馬達、流體力學、機器人控制及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等技術領域已經處于領先地位。
憑借核心機器人技術的沉淀與積累,追覓科技在清潔機器人賽道獲得成果之后,也開始進軍更廣闊的機器人領域。在此次發布會推出兩款機器人之前,2021年,追覓科技就推出第一款四足機器狗,2023年1月推出了四足工業機器狗。
拋開業務從底層模式來看,這些機器人的背后依然是追覓科技核心技術的自然延伸。
以四足機器狗為例,工業四足機器狗需要在行走、奔跑等各種姿勢之間來回切換,高速數字馬達始終處在正轉和反轉的高速切換狀態,形成十分快的響應速度,這就要求馬達轉動慣量小、重量輕,而追覓科技在高速數字馬達、流體力學等技術上的前置布局,顯然能夠應對這些技術難題。
追覓科技在服務機器人賽道上的試水成功,是技術復利的變現,驗證了“技術先行”的可持續性。
從清潔機器人到服務機器人,追覓科技進入了又一片廣闊市場。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有望增長至250億美元,并且會深入到各個產業當中。這意味著追覓科技把機器人技術帶入眾多家庭后,進一步將機器人技術又帶入各行各業。
制勝未來的“價值路徑”
沿著核心技術這條底層的主線,企業在長期發展中會走向何方呢?這恐怕是許多人感興趣的。
其實從《華為基本法》中,能夠窺探一些答案。
華為是一家以技術為導向的優秀企業,在《華為基本法》中提到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是四種企業生長的主要牽引力。這四種力量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機制:機會牽引人才,人才牽引技術,技術牽引產品,產品牽引更多更大的機會。促進四種力量之間的良性循環,就會加快公司的成長。
目前來看,追覓科技也在這種機制的穩定運作中做到了出色。在機器人迸發機會之時,追覓科技憑借技術人員占比超70%、研發費用占比超過10%為支撐,在“技術先行”的理念下推出眾多爆品收獲復利,挖掘到更多增長機會。在這種機器人技術占主導的機制和路徑下,其實會讓追覓科技在廣義機器人領域,走出更為廣闊的天地。
追覓科技對廣義機器人的定義,不在于外形,廣義機器人不一定像人。如果運用“第一性原理”,回歸最基本條件將其拆分至最小單元可以發現,它必須具備傳感、處理和執行能力,需要有強大的 “心臟” 和 “大腦”。
機器人的“心臟”就是高速數字馬達,“大腦”是智能算法,也就是追覓科技自成立之初就開始深耕的核心機器人技術。追覓科技一方面做執行器件,將高速數字馬達做到行業頭部水平,另一方面提升機器人的傳感處理能力,比如智能算法對視覺信息數據的處理等等。
這就意味著,基于最初打下的核心技術基底,追覓科技必然會邁入廣義機器人領域,讓機器人技術服務家庭與社會。要知道,未來十年到三十年間廣義機器人會迸發出巨大的機會,包括在工業、農業、生物制藥、智能交通等多個社會領域的應用。
商業世界里瞬息萬變、紛繁復雜,有時候短期內很難看清一家企業的真實模樣,也很難判斷其價值所在。
此時,應該拉長時間周期,回歸行業和企業最基本的條件,找到觀察行業和企業的最優路徑。在機器人行業,最根本的動力就是技術。而在此領域深耕多年的追覓科技,內核也是充滿了技術底色,并踏著技術階梯往上生長。
跟行業保持同頻的企業,自然會收獲正向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