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消費回暖扛起經濟復蘇大旗,“增長”二字亦是成為母嬰行業討論話題的核心。
論及增長,必要尋到支點。就母嬰產品而言,作為嬰幼兒剛需品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一直以來在母嬰門店穩坐第一大品類座椅,因為無論是從消費規模、購買頻率,還是流量貢獻、利潤貢獻都具備足夠優勢。然而,經母嬰前沿斥候研究院過去三年對線下實體探店調研發現,未來扛不過三年的母嬰店特性中,有一條就是奶粉銷量占比超過50%。
事實上,靠賣奶粉支撐不了母嬰店經營的預判并非是新鮮話題,早在2019年年底的CEMC大會上就展開過討論,而今不過是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危機,也有更多的母嬰店在做轉型,下調嬰配粉品類占比,轉向從營養品、洗護等品類尋找利潤增量。
究其原因,一方面持續下滑的人口出生率,導致奶粉行業增長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另在2月22日實施的新國標,加速了行業淘汰賽號角吹響,行業集中度提升成為趨勢。
變局之下,嬰配粉品牌專注產品提質的同時,也打出要穩住價盤,保住渠道利潤的旗號,并針對一件代發、竄貨亂價等現象推出內碼制等舉措進行嚴打。但在母嬰社群內就嬰配粉不掙錢的“吐槽”聲量卻是不可遏制地加大:
“一聽奶粉就賺個五塊、十塊的,還要配一大堆贈品,搞那么多事,真是賣得我想吐。”
“奶粉做了也沒太大意義了,這毛利,瞎折騰。”
“奶粉就賣市場流通貨,價格直接放到最低,也沒有精力去推新品,反正做到最后都會死于價格戰。”
“我從來不曬單奶粉,越曬單越死。顧客看到你賣得好,會聯合寶媽去拼單。”
“奶粉賣了2000元大單,只賺了20塊,還不如襪子等其他品類成交得痛快。”
上述的“吐槽”不過是冰山一角,但從中不難總結出一個信息:奶粉品類累且不掙錢,已是母嬰店不想提的痛,并且最痛的痛源并不是新客流量,而是亂價。
除卻門店外,渠道代理商也在水深火熱中煎熬。據業內人士透露,在一些地級市,經銷商想要拿到大品牌奶粉的代理經銷權,至少需要500萬現金才能承接,相關費用包括庫存,鋪貨門店賬期、在途的貨款、品牌方打款、壓貨等等。并且每個環節盤根錯節,一步踏錯,款項就有可能就成為死賬、糊涂賬,直至拖垮經銷商。
要知道,生意的本質是每個渠道、每個環節都能獲得該得的利潤。那么為什么門店、代理商在嬰配粉品類上難以掙到利潤?始作俑者是誰?門店、代理商還能依靠嬰配粉品類獲利嗎?奶粉行業集中度升高后,處于弱勢位的母嬰門店只能被動宰割嗎?渠道代理商應該怎么做才能讓自己松綁,從搬運工轉身,成為品牌與門店間的真正橋梁?在即將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實體母嬰CEMC大會上,坦圖思慕爾小分子奶粉總經理何康輝將分享自己的品牌之道。
提及坦圖思慕爾小分子奶粉這匹黑馬,相信不少母嬰人都不陌生。這家在2019年11月上市的品牌,憑借“雙蛋白”小分子的亮點,在十個月的時間里銷量就突破30萬罐,銷售額直接破億。開場迎來高光不說,在2021年,幾乎90%以上品牌銷量下滑的凜冬期,坦圖思慕爾小分子奶粉卻是實現同比77%的增長;2022年增長超過50%,年銷售突破100萬罐。
更令行業側目的是,在壓貨、一件代發、竄貨橫行的行業大趨勢下,坦圖卻通過“天眼”系統獨善其身,嚴把竄貨亂價,幾乎沒有壓貨,以“小而美”吸引了眾多經銷商、門店,成為消費者青睞的品牌。
“坦圖2022年增長超過50%和嚴格控貨密不可分。保護好門店利益,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否則品牌方、規矩經營的門店就是竄貨商的獵物!這場戰我們必須要贏。”何康輝自信地說。
那么對于眼下嬰配粉品類在渠道門店的未來走勢和發展難題,逆境中也能做到激流勇進的坦圖又有哪些獨特見解?3月22號,于六朝古都南京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實體母嬰(CEMC)大會”上,讓我們與坦圖思慕爾小分子奶粉品牌掌舵人何康輝深入聊聊【門店、代理商還能賺到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錢嗎?】,一起厘清發展現狀,解鎖向上增長新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