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順勢而為,是一家企業成功突圍的最佳利器。
順勢而為,是一家企業成功突圍的最佳利器。
如今,幾乎所有企業都被“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級戰略所影響。在此大勢的推動之下,鋰離子電池、清潔能源等產業也隨之進入高速發展期。工信部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超過280GWh,同比增長150%,全行業收入突破4800億元。
不少企業順勢而為,在鋰離子電池領域開疆辟土。
成立于2017年的瑞浦蘭鈞,專注于動力和儲能鋰離子電池產品。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自2019年至2021年按新能源應用的鋰離子電池安裝的復合年增長率計算,瑞浦蘭鈞排名第一。
當然,并非跟隨大勢就一定能抓住時代紅利。在鋰離子電池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少企業在面臨三大難題:
市場需求急速擴張帶來的供應能力不足;研發無法同步跟上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團隊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無法在未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
在不確定性增加的當下,如果解決了這三大難題,如同對市場射出了三支“價值之箭”,極易被資本青睞,進而備足糧草穿越周期。
瑞浦蘭鈞顯然是被資本相中的那一個。12月14日,瑞浦蘭鈞向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截至IPO前夕,其估值已達303億人民幣,躋身獨角獸公司行列,增長飛輪進一步加速轉動。
那么瑞浦蘭鈞究竟做對了什么?其他企業又該如何從中汲取經驗,創造自己的獨特價值?從瑞浦蘭鈞身上或許能找到些許線索。
供應能力夯實成長土壤
高成長性,成為鋰離子電池行業的明顯標簽。
隨著政策的引導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下游市場需求的大爆發,整個鋰離子電池行業實現高速增長,尤其以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兩大市場表現出色。
動力電池方面,GGII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達到171.78GWh,同比增長108%,預計2023年就將進入TWh時代。儲能方面,2022年1-8月國內大型儲能EPC與設備累計招標的功率和容量分別已高達13.82GW、27.70GWh,同比提升465.44%、496.17%。
動力電池的快速增長,跟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超預期的增長密不可分。本身,動力電池就是新能源車中價值最高的部分,占汽車總成本的20%至40%,汽車制造商會向電池制造商直接采購動力電池,二者的關聯度非常高。
未來,動力電池還將在新能源汽車的推動之下實現高增長。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預測,中國電動汽車銷量預期將于2026年達到1481.2萬輛。得益于此,中國動力電池的裝機量預期將進一步增長至2026年的1144.8GWh,2022年至2026年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40.8%。
機遇面前,時代總會偏愛那些提前做好準備的選手。早在成立之初,瑞浦蘭鈞就開啟了“動儲結合”的發展戰略。沿著戰略穩步執行之后,瑞浦蘭鈞也摘取到了時代紅利的果實。
2022年以來,瑞浦蘭鈞動力電池出貨量較去年增加約300%-400%;儲能出貨量較去年增加了約500%-600%,排名行業前三。其營收也在大幅攀升,2022年上半年,瑞浦蘭鈞的營收從2021年同期的6.66億元增加503.5%至40.17億元,已接近2021年營收的兩倍。其中,動力電池收入占比41.4%,儲能電池收入占比46.8%。
一家企業最優秀的品質之一,就是未雨綢繆的前瞻性和果斷落地的執行力。晴天修屋頂,雨天才好安身。
市場涌現出的高增長、高潛力機會,吸引了許多企業蜂擁而入。據統計,近一年內新成立的從事儲能系統集成業務的企業,達到1000多家。
然而,一窩蜂涌入的企業顯然沒有做好十足的準備,很快面臨著產能不足的難題。一旦下游客戶的需求不能及時被滿足,極易影響企業的聲譽,引來市場質疑。
盡管成立僅5年,但瑞浦蘭鈞已經在供應能力上建立了自己的優勢和護城河。
截至2022年9月30日,瑞浦蘭鈞的設計年產能已達32.7GWh。今年下半年,瑞浦蘭鈞廣西柳州基地、廣東佛山基地也相繼開工。預計到2023年底,瑞浦蘭鈞年總產能將超過70GWh,其已經形成了大規模的制造能力,以及長期、穩定和低成本的供應能力。
沒有上游礦產資源和原材料產業的供應支持,部分電池企業可能在未來淪為新能源車企的代工廠。在母公司青山集團的加持下,瑞浦蘭鈞顯然不會走上這條路。
眼下,青山集團擁有全球最大的不銹鋼和鎳業務,并對鋰離子電池產業鏈的多個范疇進行了戰略性布局。作為青山集團的子公司,瑞浦蘭鈞實現了極強的上游資源整合能力,相比其他同行擁有更穩健的供應能力。
供應能力,是一家制造企業在競爭場廝殺的根本。穩固了供應的能力,也就筑牢了企業未來的成長基石。
“含T量”注入肥沃養分
能夠創造長期價值的企業,必然是拿著“望遠鏡”和“顯微鏡”前行的。
一方面拿著望遠鏡觀察到未來的大趨勢在哪里,然后順勢而為;另一方面拿著顯微鏡,是要能洞察到大趨勢中的小趨勢以及行業痛點是什么,然后對企業自身進行針對性的創新調整。
宏觀和微觀結合,才能穩健穿越周期。
在宏觀上,瑞浦蘭鈞順應鋰離子電池大勢,并在動力電池市場上獲得了高品質且多樣化的客戶群體。
在動力電池方面,瑞浦蘭鈞的客戶包括二十大中國新勢力車企中的八家以及五大中國新勢力車企中的三家。2022年前10個月,瑞浦蘭鈞在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排行中排名第十,另外,其客戶還包括兩家成熟的歐洲汽車制造商和一家新興美國汽車制造商。
在儲能電池方面,瑞浦蘭鈞的客戶涵蓋家用儲能集成商、光伏逆變器制造商、系統集成商以及EPC公司。
微觀上來看,需求多樣化是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一大特點。
眼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井噴且百花齊放,對動力電池及材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動力電池產品有軟包、鋁殼、圓柱等多種體系,各體系對性能的要求及其在各電池廠的應用需求也不盡相同。
另外,由于汽車廠商重點考慮電池管理系統配套和應用環境的差異,對電池性能要求也存在較大不同。比如,有的廠家對電池的高溫循環要求較為嚴格,有的更為關注低溫循環壽命,還有的更關注快充性能等。
面對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如果電池企業無法通過創新研發滿足需求,就難以形成差異化優勢,也就難以與其他對手拉開競爭格局。
在這條路上,瑞浦蘭鈞同樣走在了隊伍前列。
目前在技術創新上,瑞浦蘭鈞的研發重點主要在五個方向。首先是“問頂技術”,瑞浦蘭鈞于2022年8月推出利用其新一代問頂技術的方形電池,這一技術可應用于磷酸鐵鋰電池產品以及三元鋰電池產品上,能夠將電池內部空間利用到極限,且增加了極耳結構的穩定性,解決了電池體積能量密度的瓶頸。
其次就是ET電芯,其采用高速卷繞、模切和高速疊片技術,體積能量密度達 420-480Wh/L,能夠提高生產過程的效率和電池性能。另外,瑞浦蘭鈞還在多功能儲能集裝箱、半固態方形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領域進行了大量投入,提升了自身的科技含量(含T量)。
較高的“含T量”背后,是對研發的大力投入。目前,瑞浦蘭鈞在上海和溫州設有研發中心,并在嘉善有一個研發中心在建設之中。招股書還顯示,瑞浦蘭鈞擁有1712項專利申請,其中包含503項發明專利和36項外觀設計專利。
那些淺層次的表象諸如營銷、宣傳等等,通常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快變量”,短期內,它們能夠發揮一時的成效,但也會呈現不穩定和低門檻的特征。而深層次的內因則是“慢變量”,比如創新技術、專利等等,它們需要大量的投入,短期內也許看不到成效,但后期的復利效果會愈發明顯,真正為企業提供長期發展能力。
瑞浦蘭鈞正在用“慢變量”,積攢起領先同行的成長“養分”。
人才儲備提亮發展成色
管理之父德魯克曾說過:企業只有一項真正的資源,那就是人。
如果把供應能力當做土壤、研發創新視為養分,那么人才儲備就是種子。它是一家企業的基因,是所有業務持續進行的根本,也是靈活應對變化的源動力,能夠提亮發展成色,決定著企業未來的成長性。
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人才基因”。有的是保守派,務實但不夠革新;有的是冒險派,激進不夠穩健。從整個行業來看,瑞浦蘭鈞是一家團隊自上而下都具備“企業家精神”的企業。
企業家精神并不單指企業的領導人具備創新、穩健的改革意識,而是從高管到基層員工都具備這種意識。
眼下,瑞浦蘭鈞擁有豐富行業經驗的領導團隊,能夠在企業發展進程上進行強有力的把關。
瑞浦蘭鈞董事長兼總裁曹輝博士,就是典型的技術派。其作為鋰電池行業資深專家,過去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及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2009年,他還牽頭組建了上海市較早一批的GWh車用動力電池生產線,并在動力電池行業提出了多項技術創新。目前,曹輝個人擁有超過500項專利發明。
△ 瑞浦蘭鈞董事長曹輝博士
另外,瑞浦蘭鈞副總裁侯敏博士,曾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研究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評審委員會評為正高級工程師。在電池行業的多項成就獲頒多項榮譽,參與100余項專利的開發工作,并曾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副總裁余招宇先生,于2014年8月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評為高級工程師,在鋰電池領域的生產設施及生產運營擁有豐富經驗;副總裁曹楷先生,在乘用車PACK、BMS技術研發領域里擁有豐富經驗。
專業的領導團隊,讓瑞浦蘭鈞多次踏準正確的發展節奏。
早在2020年,瑞浦蘭鈞就批量供應五菱寶駿E200。對許多普通用戶而言,五菱寶駿E200是第一款真正接觸到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當年其火爆一時并將柳州市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提升到27%,瑞浦蘭鈞也在行業內率先實現180Wh/kg磷酸鐵鋰電池的量產和規模化配套應用,同時也在當年首次一躍進入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0。
隨后,瑞浦蘭鈞順勢切入五菱宏光MINI EV的供應體系,裝機量節節攀升。
這種正確的戰略選擇和投入此后多次出現,顯露出瑞浦蘭鈞領導團隊對技術和市場的深厚洞察力和執行力,也讓外界對其未來的發展抱有信心。
高管之外,員工的培育和建設也是瑞浦蘭鈞的投入重點,截至2022年11月30日,瑞浦蘭鈞擁有2083名研發人員,研發團隊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高達60%以上,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在鋰電池行業擁有豐富經驗。
高學歷的人員結構,為其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隨著國家政策引導以及下游市場需求的噴發,鋰離子電池行業無疑將繼續打開新的市場空間,利好信息將持續釋放。
當然,并非每一家企業都能摘取到時代利好的果實。供應能力是企業成長的土壤和基石,必須將這個基礎打牢。研發創新是養分來源,需要舍得花真金白銀大力投入。人才是一家企業的種子力量,是長期價值的根源,一定要進行長期建設。
這三支“價值之箭”,是任何一家科技制造企業的動力來源——“精準命中靶心”,才能加固市場信心,最終飛馳在資本熱土和價值高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