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組合創新”如何再造新瑞幸?
過去五年,中國咖啡市場生機勃發,越來越多品牌“卷”入賽道,令行業成為紅海市場。
萬億規模的賽道上,不少本土咖啡品牌的表現出色,比如瑞幸去年在門店數量上已經超過星巴克,并在今年實現扭虧為盈。
如果再深入看,不過五年時間,瑞幸就在門店數量和財務表現上實現突破,背后的推動力究竟是什么?
《一點財經》發現,“創新”才是瑞幸蛻變的核心推動力。
《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到,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創新,也就是生產者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現在的生產要素,用個更直白的說法就是“組合創新”。
瑞幸蛻變的動力,正是在技術、產品及運營上,用數字化機制發揮出“組合創新”。如果說現金利潤是企業的血液,組合創新就是企業的“造血組織”,能產生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它讓瑞幸實現自我重塑,攢足了進入“當打之年”的底氣。一個全新的瑞幸,已經誕生。
新瑞幸:“組合創新”推動的蝶變
“五年來,瑞幸咖啡踏足過山巔,也經歷過低谷,不斷突破一個又一個不可能”,瑞幸咖啡董事長兼CEO郭謹一在五周年視頻里的致辭揭示了瑞幸發展歷程。
歷經五年發展,截至今年6月底,瑞幸咖啡月均交易客戶數達到2070萬,全國門店數達到7195家,辦公樓、居民區、校園,大街小巷都有瑞幸的身影。
市場是公允的。企業帶來更好的產品,市場也會反饋以更強勁的增長紅利。
2022年二季度,面對疫情沖擊,瑞幸仍然實現了逆勢增長,多項指標再創佳績。其中,總凈收入33億元,同比增長72.4%。
業績數據是硬核的門面,而品牌形象是軟性的招牌。
在《第一財經》雜志2022年的 “金字招牌”公司人品牌偏好度調查中,瑞幸的消費者偏好度在連鎖咖啡類目中排名第一。
更具體來看,瑞幸受到大量年輕人的偏好。《中國城市連鎖咖啡消費報告》中顯示,瑞幸在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學生用戶占比更高。在年齡層次上,瑞幸抓住了新興城市的年輕群體。
能夠被年輕人偏愛,離不開瑞幸品牌建設的創新思維。
簡單來說,瑞幸采用的是“點、線、面”的打法,也就是以爆款產品帶動產品線再帶動品牌面。比如,“生椰”等拿鐵產品線爆火后,瑞幸收獲了一大批潛在的年輕消費者。此后,瑞幸先后與創造營選手利路修和自由式滑雪世界冠軍谷愛凌合作,將“年輕,就要瑞幸”的品牌主張,進一步植入到年輕人心智中。
這跟很多品牌先打廣告,然后帶火產品的營銷策略是完全相反的。瑞幸講求的是用“專業立身”,用產品為主、營銷為輔筑穩品牌根基,這是更為持續和良性的戰略思路。
跟五年前相比,瑞幸確實轉變成專業、年輕、時尚、健康的嶄新咖啡品牌形象。這種蛻變背后的動力被無數人解讀。單看產品、運營和技術上的創新,其他咖啡品牌也有不俗的實力,為何單單瑞幸做到了極致并且獲得成功呢?
正是開頭提到的奧秘——組合創新。
組合創新不等同于簡單疊加。“數字化”成為組合創新的內核機制,如同 “黏合劑”,將技術、產品、運營互相串聯在一起,發揮出更大創新的價值,形成了企業長效增長機制。
“1+1+1>3”的創新實驗,在新瑞幸上得到了實踐。
數字化:“組合創新”的內核機制
上世紀80年代到到現在,一場關于城市的創新實驗,在深圳得到實踐。在起步之初,深圳大大小小企業喊出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時代不同,但實干精神是相同的。在瑞幸技術、產品以及運營的創新路上,同樣能看到這種“向效率看齊”的實干精神。
(1)技術創新,效率“提升器”
效率的基礎,是技術創新。
別看瑞幸表面上是一家咖啡品牌,實際是一家科技公司。技術,是瑞幸有別于其他傳統餐飲企業的最重要的特征和優勢之一。
很多傳統餐飲企業甚至包括部分咖啡品牌,明白技術的重要性,但只是把技術當做一種工具,擺在“副手”的位置。
但殊不知,一杯咖啡的背后,有物聯網、大數據、AI等多種技術的支撐。部分投入,敵不過全面投入帶來的降維打擊。
過去5年,瑞幸的創新技術通過數字化機制涵蓋了全業務鏈條,覆蓋了從數據支撐門店選址、算法驅動供應鏈采購、用戶營銷自動化以及門店設備物聯網管理等各業務環節。
覆蓋各業務環節的技術,驅動著瑞幸的“人、貨、場”變革,讓其能夠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提供高品質和高性價比的產品、提升供應鏈和門店效率、加強品質管控。
(2)產品創新,數字化成源動力
如果把瑞幸的門店當做一個人的骨架,數字化機制比作血管,那么全身血管里流淌的都是“技術血液”,能夠在產品和運營上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力。
當技術能力投射在在產品創新上,瑞幸就顯現出區別于其他品牌的高效率和創新力。
從2020年到2022年Q2,瑞幸一共上新了258款全新現制飲品,平均每3.5天一款面世,這樣的效率在咖啡行業無人能及。
更讓其他咖啡品牌難以企及的是,瑞幸不僅上新快,而且“爆款率”還高。
繼2021年生椰拿鐵成為全網爆火話題后,乘著一系列出圈產品的勢頭,瑞幸今年推出的花魁5.0、瓦爾登滑雪拿鐵、珞珈櫻花拿鐵等都成為了當季爆款。今年10月,瑞幸《JOJO的奇妙冒險:石之海》聯名款生酪拿鐵上線,首日銷量131萬杯,首周銷量659萬杯,收獲大量人氣。
正如郭謹一所言:“持續不斷的產品創新,則是瑞幸前進的不竭動力?!比鹦以诋a品創新上究竟做對了什么?
事實上,做飲品是一種冒險。因為凡是創新的產品,都是顧客沒喝過的,難以進行市場驗證,而顧客們又是眾口難調的,極易產生矛盾。
口味是“碰巧”的,但數據是“可靠”的。
在產品上,瑞幸并非像其他品牌一樣只追求速度或者眼前的某一個爆款,它想要的是建立一個完善的數字研發體系。
這個數字研發體系,形成從前端業務數據到后臺創新研發相互支撐的良性循環,具備持續打造爆款產品的能力。
在前端業務上,瑞幸將各種原料和口味數字化,量化追蹤飲品的流行趨勢。比如,桃子的風味被分拆成香氣、甜味等數據,瑞幸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得出無數種產品組合,然后看能否和咖啡風味結合研發出爆款產品。
更為重要的是,這套產品創新流程是可持續的。相比其他品牌時有時無的爆款,瑞幸的穩定輸出成為消費者的心頭好,向市場展示了其產品內功。
(3)運營創新,錨定精細化
思考產品創新邏輯的同時,瑞幸還在研究用戶、供應鏈和門店等板塊的運營創新。
截止今年二季度,瑞幸公號粉絲目前已達3000多萬,私域用戶突破2800萬。
對于企業而言,如何通過用戶運營實現業績增長,一直是道必考題。瑞幸的做法是,用數據驅動精細化用戶運營。
很多企業以為用戶運營就是做社群,但實際上社群只是流量來源的補充,并不是最有效的轉化工具。
真正的核心,是對用戶分層后進行精細化運營。瑞幸通過建立多個自有流量池,對用戶進行分層,然后用個性化推送等方式不斷實現留存、提頻,最終完成精細化的用戶運營。比如,瑞幸會根據不同城市氣溫和天氣,給不同區域的用戶推薦冷咖還是熱咖。
另外,瑞幸還在上游咖啡豆產業鏈的布局以及“直營+聯營”并進的門店策略上,顯露出創新的運營能力。
比如,瑞幸一方面通過直營門店在一二三線城市不斷加密布局,另一方面通過“聯營合伙人模式”快速下沉到更廣闊的低線市場。
在門店的日常管理運營當中,瑞幸通過大數據驅動等技術,逐步把所有的管理職能系統化——比如值班全移動化辦公、自動化排班、物料自動訂貨+解凍等等,最終實現降本增效。
海量的數據支撐了這套數字化機制,反過來機制又催生出更多的數據,實現正向循環。在這種正循環下,瑞幸已經跑通了自己獨特的、可行的商業模式,回歸到了良性的商業本質上。
以數字化機制驅動的“組合創新”模式,正是瑞幸5年持續發展、全面蛻變的底氣。
而下一個5年,它又會靠什么取勝呢?
價值觀:下一個5年的“關鍵先生”
企業的格局觀和價值觀,決定著未來發展的邊界和高度。
在國外咖啡品牌在全球占主導的形勢下,中國需要一家可以走向世界的咖啡品牌,讓全世界消費者感受到中國品質。
從“創造世界級咖啡品牌,讓瑞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句話,可以窺見瑞幸的恒心和信心。但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離不開“長期主義”導向的價值觀。
郭謹一表示,在進軍下一個五年的路上,瑞幸將把握住五大價值觀:
“求真務實”、“品質至上”、“持續創新”、“非我莫屬”、“互信共贏”。
價值觀,正是瑞幸決勝未來的“關鍵先生”。
品牌的價值觀看似是一些概念,實際上能在“實”和“虛”的地方發揮關鍵作用,推動品牌持續迭代。
在“實”的方面,價值觀通過制定行為標準,管轄企業的行為,讓其變得可以測量和考核,而不只是停留在空洞的口號上。
比如,瑞幸價值觀中強調的“求真務實”,落到公司實際運作中就是堅持治理提升、內控合規。
今年四季度,瑞幸就計劃發布公司治理方面的相關報告,系統性回顧過去兩年在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變化,讓外界更加了解瑞幸。
坦誠布公,是走向合規的第一步。其次,就是用技術讓管理變得更加合規。
最近幾年,許多互聯網公司都在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動業務及財務控制水平的提升。這是因為區塊鏈技術具備多方參與、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能夠較大程度上做到求真務實。
如果公司將關鍵控制環節和重要數據實時“上鏈”存儲,能夠強化業務及財務控制的可靠性、透明度和公信力。
如今,瑞幸也正在推進將區塊鏈引入業務及財務數據管理中,這在眼下的餐飲消費行業中顯得尤為前沿。
另外,瑞幸價值觀中的“品質至上”,還指導著企業保證產品的原料品質,建立穩定的供應鏈體系。
在原料采購上,瑞幸已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咖啡生豆進口商之一。今年一季度,瑞幸就從埃塞俄比亞采購超過3000噸高品質咖啡生豆,成為埃塞“花魁”在中國的超大買家。
今年9月7日,在廈門舉辦的2022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論壇上,瑞幸與中國500強企業廈門建發股份、亞洲最大的咖啡生豆貿易商三井物產,以及世界第二大咖啡貿易商瑞士ECOM集團共同簽署了在巴西采購咖啡豆合作意向書。根據協議約定,瑞幸將于未來三年在巴西采購總量約4.5萬噸咖啡豆,并持續在巴西推動咖啡產業的深度合作。
瑞幸將觸角蔓延到上游的咖啡豆產業鏈,其實能取得“一箭雙雕”的效果:一方面能夠長期保障原材料的品質穩定,另一方面提升對原料采購成本的把控能力,真正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采購原料只是第一步,瑞幸還顯現出不俗的制造能力,發揮實體企業的影響力。
2021年4月,瑞幸的第一家咖啡烘焙工廠在福建正式投產,設計產能1.5萬噸。另外第二個咖啡烘焙工廠,也已經定址昆山,設計產能為3萬噸。
從產業角度看,未來咖啡品牌的競爭必然從C端的消費端蔓延到B端的生產端,這直接影響著后期的產品研發和創新能力。
瑞幸主動拓展產業邊界,進一步提升供應鏈上的生產制造能力,其實是在加固未來競爭中的壁壘和護城河。對未來的提前布局,便是對當下的“底氣充值”。
從時代角度看,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最近國家提出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瑞幸聚焦實業,堅持長期主義,往產業制造深處邁進,無疑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與時代共舞。
在“虛”的方面, 瑞幸價值觀中的“非我莫屬”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
瑞幸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年輕消費者,其中很多是互聯網原住民的Z世代人群。他們有著非常強烈的個性化標簽,渴望自我展示,熱衷個人價值的實現。
瑞幸的“非我莫屬”價值觀,無疑跟它的重要受眾群的心理需求十分契合,從而產生品牌的文化價值。
品牌價值一般分為功能性價值和文化價值。前者主要通過物理性質來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而后者可以使顧客對其產品的消費,變成一種文化自覺,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憑借對于消費者、咖啡細分賽道的洞察敏銳,瑞幸在生產端和需求端分別融入價值觀,成功贏得咖啡愛好者和消費者信賴 。
站在下一個5年的開端,瑞幸已經步入當打之年,創新者和實干家的新形象變得愈發清晰,這一方面為它在接下來的發展中筑穩壓艙石,融入更強勁的發展動力,另一方面也給行業帶來更多的價值啟示,讓外界對其抱有更充足的信心。
在不確定性的周期里,信心和底氣比黃金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