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作為同賽道競爭的企業,向來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但近期卻有多家乳企開始聯手,就有如:伊利、君樂寶、三元等企業共同成立新公司。而這也引發社會熱議,紛紛猜測它們抱團背后的用意。
伊利、君樂寶、三元聯合成立新公司
天眼查顯示:4月22日,內蒙古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新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由伊利、君樂寶、三元食品,以及由伊利100%控股的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持股。
那么這家新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對此,有知情人士表示,肯定是有利益關系存在,但主要應該是在乳制品研發和技術創新這方面。
因為首先從經營范圍可見,新公司主要是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交流、技術轉讓、技術推廣;知識產權服務(專利代理服務除外);農業科學研究和試驗發展等。
其次,這家新公司申請的是“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據了解,2017年和2020年,科技部先后印發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指引的通知、發布關于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暫行)。
文件中指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研發作為產業、將技術作為產品,致力于源頭技術創新、實驗室成果中試熟化、應用技術開發升值,為中小企業群體提供技術支撐與科技服務。不直接從事市場化的產品生產和銷售,不與高校爭學術之名、不與企業爭產品之利。強調到2025年,要布局建設若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該創新中心主要由地方政府或有關部門聯合科研優勢突出的高校院所、骨干企業等等共同參與建設。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創新中心原則上應為獨立法人實體。而且要根據功能定位、建設目標、重點任務等不同,分為綜合類和領域類等兩個類別。但顯然,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屬于第二種。
也就是說,伊利、君樂寶、三元在乳制品和技術創新研發方面達成戰略共享。同時,也不排除未來,這三家在其他方面合作的可能。在此之下,留給中小型乳企的生存空間恐怕不多了,很可能會在新一輪巨頭企業強強聯合下,被消滅或者被兼并。
乳業巨頭接連并購強者恒強局面愈發明顯
事實上,在過去兩年里,就可以看到頭部乳企已經開啟了整合模式。譬如:伊利股份通過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以收購和增發的方式,收購澳優34.33%的股權,成為了澳優第一大股東。
要知道,伊利和澳優在行內都是鼎鼎有名的。其中,澳優旗下羊奶粉佳貝艾特銷量自2018年以來已連續4年占中國嬰幼兒配方羊奶粉總進口量超60%,牛奶粉海普諾凱1897也是增速迅猛。不難預見,完成此次收購后,伊利+澳優在嬰配粉業務的體量將進一步增強,可能將位居行業前二。
而另外一位巨頭,蒙牛也是資本運作頻繁。先是以總對價不超過14.6億澳元的價格,收購貝拉米全部股份。眾所周知,貝拉米定位于有機,一直都是代購圈內的網紅。此次交易完成后,蒙牛在有機奶粉領域及在海外的產業布局也將隨之進入全新階段。
而后,蒙牛又擬私有化雅士利。目前,雅士利二股東達能已經同意向蒙牛出售其所持有的雅士利25%股份,并從雅士利100%收購多美滋中國等三項重要交易。“該收購案可簡化雅士利的股權結構,鞏固蒙牛對雅士利集團業務運營和發展的控制,促進雅士利集團內部企業戰略的實施。”相關公告顯示。
如果此次雅士利國際私有化成功,將有助于蒙牛在奶粉業務上進行深度且靈活的運營。
除此之外,美贊臣中國入主了美可高特,獲得嬰幼兒羊奶粉配方注冊資質。達能與湖南歐比佳營養食品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投資并開發其本地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工廠和產品。
以上種種,不難看出乳粉行業“強者恒強”的局面越來越明顯,聯合博弈的時代已經到來,企業間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奶源接連被鎖定中小乳企生存難
另外在當下,“得奶源者得天下”早已成為業內共識。所以近年來,各大乳企不是加大自建奶源的力度,就是加速并購上游規模奶源企業。
截至目前,上市的大型養殖奶源企業已被下游奶企瓜分。現代牧業和中國圣牧被蒙牛收入麾下,賽科星和中地乳業成為伊利股份囊中之物,原生態牧業被飛鶴乳業拿下,輝山乳業被越秀集團收購。
而其他乳企為了取得穩定優質的奶源供應,降低公司原奶購買成本或費用,不惜入股同一家乳企。就有如:明治、簡愛、北海牧場、新希望乳業先后入股澳亞牧場。這也讓外界清晰的看到,“奶源的爭奪戰”的激烈。
隨著優質的奶源基地接連被鎖定,不難想象,未來乳粉行業兩級分化將更為嚴重。一方面中小乳企獲得原奶的成本和難度都將提高,另一方面頭部乳企布局低溫鮮奶更加具有優勢。
伴隨乳業巨頭的聯合,以及對科研和奶源上的加注,將進一步加厚品牌的護城河,提升品牌競爭實力。同時,建立高端化、差異化、個性化、多元化來滿足消費升級后的市場需求。
而在此之下,多數旁觀者或許都沒有意識到,攪動市場格局的重要力量就在此中醞釀。隨著頭部化趨勢的不斷強化,中小品牌在下半場中該如何打破“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困局,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值得思考。
資料參考:
1.《關于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暫行)》——科技部、財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