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蒙牛的資本運作十分頻繁。就在今年3月,蒙牛還先后披露擬私有化雅士利國際、以10倍溢價率出售愛養牛等。而這一系列的舉措,在外界看來都是蒙牛為了實現帝國野心,不得不上演的一場場騰挪大戲。
蒙牛的壓力
據開源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乳制品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目前已呈現雙寡頭格局,即伊利、蒙牛市占率均為20%以上;區域及地方乳企市占率在5%以下,且主要經營低溫乳制品。
眾所周知,蒙牛和伊利的主營業務極其相似,都由液態奶、奶粉和冷飲三大品類構成。所以在過去的二十多年當中,兩大巨頭之間的競爭激烈,摩擦不斷。就有如:蒙牛借可口可樂贊助北京冬奧會,被伊利公開指責“為一己私利,挾洋自重”。
2019年,蒙牛和伊利競標贊助北京冬奧會時落選,但卻憑借中糧集團和美國可口可樂之間的資本合作,為已中標的可口可樂巨額贊助買單,以此成為了國際奧委會“飲料”類別的全球“聯合”合作伙伴。
然而,此舉在伊利看來,蒙牛就是在用不正當競爭手段,獲一己私利。因為作為一家乳制品企業,飲料僅占一小部分,其真實目的是誤導中國消費者認為其是奧運“乳制品”合作伙伴。
從這件事中不難看出,這或許只是蒙牛、伊利多年商戰中,為數不多被抬上明面的事件。但在完全同質化的競爭環境下,雙方在利益沖突下又會產生怎樣的碰撞呢?
不過從目前來看,無論從市值還是業績上都是伊利在領跑,而蒙牛在拼命追趕。截止3月31日底股市收盤,伊利和蒙牛的市值分別約為2361億元、1352億元,二者之間相差千億元。
而據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蒙牛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81.42億元、50.26億元。雖然伊利還沒有公布2021年財報數據,但從以往的業績上來看,蒙牛已經被其甩開百億距離。
不過蒙牛并沒有打算一直當“千年老二”,2017年蒙牛總裁盧敏放對外立下豪言壯志,要在2020年實現“雙千億”目標,即市值和銷售額均突破千億。但從最終結果來看,其只完成了一半,市值達到了千億,營收卻僅有760億元。
2020年底,蒙牛又制定了新的發展戰略,即2025年“再創一個蒙牛”。而后,更是在年度業績說明會上特別強調,未來5年蒙牛品類結構將會發生變化,奶酪、鮮奶、奶粉三大業務都會達到百億以上規模。
而在2021年財報中,液態奶(包括UHT奶、常溫酸奶、常溫乳飲料、低溫酸奶、低溫乳飲料、鮮奶)收入765.14億元,奶粉(主要包括雅士利及貝拉米)收入49.49億元,其他產品(包括奶酪、植物基營養品及貿易業務)收入24.38億元。
由此數據可見,蒙牛想要實現新的業績目標,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那么蒙牛該以何戰略實現這一目標呢?最終結果是如約而至,還是繼續失約?
資本運作不斷,備戰五年目標
自定下新flag后,蒙牛開啟了一系列資本動作。“疫情過后,上游奶源供應緊張,為了實現五年「再創一個新蒙牛」的戰略目標,蒙牛按照國家奶業振興優化調整奶源布局要求,聚焦優勢區域,大力推動優質奶源基地建設......”蒙牛方面表示。
所以,2021年3月,蒙牛控股的現代牧業先后以34.8億元和8.15億元全資收購內蒙古富源國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元牧業有限公司。
據公開資料顯示:前者是一家國際資源型乳業全產業鏈公司,主要從事牧草種植、奶牛養殖、飼料加工及銷售等業務。在中國經營14個牧場,奶牛存欄數約6萬頭。此外,其還控股美國草業巨頭HayKingdom,主要生產及銷售優質苜蓿草。
而后者也是一家集飼草料種植、奶牛養殖、牧場觀光為一體的示范牧場,占地面積約2000畝,設計存欄規模2.2萬頭。截至2020年末,奶牛存欄1.72萬頭,日產原奶350噸。值得一提的是,該牧業緊鄰石家莊國際機場,靠近京昆、石黃、石津、青銀、保阜和西柏坡等六條高速公路。
通過掌控上游牧場,蒙牛將進一步保障原奶的供應和成本的穩定。同時,蒙牛的另一個目標就是壯大自己的商業帝國。9月24日蒙牛和可口可樂中國的合資公司——可牛了乳制品有限公司,推出了首批超濾奶產品鮮菲樂,對低溫奶市場加大布局力度。而此前,蒙牛就推出了兩大核心鮮奶品牌,分別是每日鮮語和現代牧場。
眾所周知,隨著常溫奶市場競爭格局已趨于穩定,消費升級為高端乳品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勢能后,低溫鮮奶賽道開始逐漸甚囂塵上,而蒙牛也將視野瞄準了這個增長空間廣闊的品類。
但需要注意的是,蒙牛雖然可以利用品牌和渠道的優勢,切走地方性乳企在液態奶、酸奶、冷飲、奶粉等品類的市場蛋糕,但低溫鮮奶卻是地方性乳企抵御全國性乳企的優勢品類。
在近期IPO過會成功的陽光乳業招股書中,該乳企就坦言:“「新鮮」是公司主打的產品特點,依靠高效的冷鏈運輸網絡,在公司產品覆蓋的區域內,前一天生產的產品,后一天消費者就可以喝到,部分區域甚至可以喝到當天生產的產品,這個特色深受當地消費者歡迎,同時差異化的產品結構也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與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的直接競爭。”
除此之外,光明乳業和新希望乳業也同樣都提出“新鮮”戰略。不難想象,在地方性乳企的積極應對下,蒙牛想要做大鮮奶業務,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整合獨立運營品牌
而蒙牛的另一大難題在于奶粉業務,雖然其在另外幾大板塊上表現尚可,但在奶粉業務上的體量和品牌力方面卻始終偏弱,遠落后于伊利和飛鶴等乳企。為此,盧敏放在2020年還單獨立下了「未來三年,奶粉業務達到100億,挺進業內前三」的flag。
或許也正因如此,蒙牛欲直接掌管雅士利國際奶粉業務。今年3月,蒙牛和雅士利國際發布公告稱「蒙牛正就雅士利國際的股權及若干其他業務權益進行討論,此舉或會導致多項潛在交易,其中就包括“私有化要約”,每股注銷價為1.20港元。」
而有知情人向母嬰前沿透露:“以后就沒有雅士利國際了,因為蒙牛要進行內部改革,會直接接管該公司的業務,就如同伊利金領冠、飛鶴星飛帆一樣,以后市場上沒有雅士利瑞哺恩,只有蒙牛瑞哺恩。”
據了解,自2013年,蒙牛以超過110億港元收購雅士利國際以來,雅士利國際一直保留獨立運營的現狀。經過多年發展,現已形成了嬰幼兒配方奶粉和健康營養品兩大品類。
其中,奶粉品牌包括雅士利、多美滋、瑞哺恩、朵拉小羊。合作品牌有Arla、蒙牛、特康力等。牛奶粉、有機奶粉及羊奶粉全面覆蓋超高端、高端、中端等多層級市場。
事實上,在過去十多年中,蒙牛進行了頻繁的資本運作,包括2010年收購君樂寶、2013年控股雅士利、2016年收購多美滋、2017年控股現代牧業、2018年收購圣牧高科。
2019年至2020年間,雖然剝離了君樂寶,但蒙牛又斥資15億澳元收購澳洲品牌貝拉米。后欲以6億澳元收購澳洲乳制品和飲料公司LION-DAIRY & DRINKS PTY LTD,但該項目最終因“其中一項條件未能于于先決條件屆滿日期達成”而流產。隨后,又幾經反轉,將妙可藍多以不超過30億元收入囊中。
這一系列的動作完成后,有效的增厚了蒙牛的營收體量。同時,也有不少自主運營的企業,其中就包括妙可藍多、現代牧業、貝拉米、雅士利國際等。
然而,在蒙牛私有化雅士利國際后,妙可藍多、貝拉米、現代牧業的獨立運營體系可能也會生變。要知道根據財報顯示:2021年,妙可藍多營收實現44.8億元。此外,今年蒙牛還以標的溢價率達10倍,向關聯子公司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現代牧業出售愛養牛科技,獲益1.87億元。
從單一品牌的運作到多品牌的共同運營,蒙牛的帝國計劃正在一步步拼湊完整,這家具有極強性格色彩的中國乳企的野心,正在圖窮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