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垢,是啥?
你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新買的熱水壺加熱了一次自來水,壺底出現一層“白銹”,表面偶爾會看到一層白色漂浮物。
?
家里的老人說這個叫“水垢”,說明水質不好,不利于身體健康。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今年年初以來,不少廣州、深圳的居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發聲,表示將自來水燒開后發現水中出現了水垢,甚至有人對水質安全產生了擔憂。
例如,有深圳市民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發帖反映:“居民用的自來水水垢嚴重,燒開后鍋底出現白色沉淀,懷疑水質有問題。”這類聲音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討論,也讓公眾對自來水質量產生了一定的疑慮。以前深圳使用東江作為水源,自從近年遠距離引入西江水源后,反映“水垢多了”明顯增多。
?
▲圖源:人民網“領導留言板”
其實,這種現象并非廣州、深圳獨有,而是全國許多城市都會遇到的“水垢問題”。
那么,水垢到底是什么?它是否意味著自來水不安全?我們該如何理性看待城市供水中的水垢現象?今天,我們就來揭開自來水“水垢事件”背后的真相。
所謂水垢是人們對礦物鹽沉淀的俗稱,學名為“碳酸鈣或者碳酸鎂”,是水中含有的鈣、鎂等礦物質在加熱過程中析出的產物。
?
▲水垢形成示意圖
水的硬度通常用“mg/L(以CaCO?計)”來衡量,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規定,飲用水總硬度不得超過450mg/L。如果水的硬度較高,燒開后就會產生較多的水垢;反之,硬度較低則水垢較少甚至沒有。
廣州、深圳等南方城市的自來水水源多為地表水,如西江、北江、東江等。這些江河水在流經石灰巖地層時,會溶解其中的鈣、鎂離子,從而導致水中礦物質含量較高。各水源水體硬度從高到低依次為:西江>北江>東江。
同時,降雨量也影響水體硬度。以西江水為例,豐水期尤其是龍舟水期間,水量充沛稀釋礦物質,總硬度可降至60-70mg/L;枯水期,水量下降濃縮礦物質,總硬度升高達150mg/L。
但這并不意味著水質不安全。事實上,水垢的形成更多是自然地理條件和水質特性的體現。只要水中鈣、鎂含量在國家標準范圍內,并且經過嚴格的凈化處理,就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相反,這些礦物質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助于補充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2
廣州、深圳的自來水真的“硬”嗎?
為了探究廣深地區的自來水硬度是否真的“超標”,我們可以參考權威部門發布的水質監測數據。
以廣州市為例,廣州自來水公司每年都會公開水質監測結果。現用的原水取用量最大的西江水,發源自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
西江水在一路流經廣西至廣東的過程中,經過了大量的石灰巖、白云巖等富含鈣、鎂礦物質的巖石區域。當江水沖刷這些巖石時,巖石中的鈣、鎂離子會溶解到水中,增加了水中鈣、鎂離子的濃度,從而導致水的硬度升高。
然而,據廣州自來水公司常年監測數據顯示,西江水硬度常年維持在100 mg/L左右,屬于較低水平,使用其他水源的還會更低。水源硬度始終符合國家標準≤450 mg/L的要求,且優于國家標準。
?
▲圖源:廣州疾控i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西江作為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其水質在珠江流域中屬于較為優質的。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4年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珠江流域水質為優。這說明,廣深兩地的自來水源頭水質是有保障的。
其實,不光是國內城市,國外也有類似的“水垢”現象。
美國,地域差異顯著,地下水硬度普遍較高。比如,美國中西部(如得克薩斯州、堪薩斯州)因地下巖層富含石灰石和白云石,地下水硬度普遍在150-300 mg/L。
德國,南部軟水、北部硬水,地區差異懸殊。南部(如巴伐利亞州),阿爾卑斯山融雪水和花崗巖地質,硬度普遍低于100 mg/L,屬于軟水。北部(如柏林、漢堡):白堊巖和石灰巖地質,地下水硬度高達150-250 mg/L。
英國,南部硬水、北部軟水,白堊地質影響顯著。例如,南部和東部(如倫敦、牛津):白堊巖地質,地表水硬度高達150-200 mg/L,屬于硬水。
?
那為什么會有居民反映水垢的問題呢?這和我們有煮水喝的習慣有關,在水燒開的過程中,暫時硬度高的水會轉化成碳酸鈣、氫氧化鎂沉淀,因此水垢現象也很明顯。
換句話說,水垢的出現,其實更多是“水太干凈”的表現。因為只有在水中礦物質含量較高但污染物極少的情況下,才會在加熱后形成明顯的碳酸鈣沉淀。這與一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重金屬超標等問題造成的水質問題有著本質區別。
3
我們需要怎樣的公共服務?
從數據上看,廣州、深圳的自來水水質是安全的,但為什么仍有不少市民會感覺“水質變差”?
這一現象背后,其實折射出公眾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質量的敏感性,以及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問題。
首先,水垢本身具有視覺沖擊力。消費者在燒水過程中看到鍋底或水壺中有白色沉淀,第一反應就是“臟”,肯定是水質有問題。而在社交媒體時代,這樣的直觀感受很容易被放大并傳播,形成輿論效應。更有一些凈水器商家以TDS(溶解性總固體)值的高低作為判斷水質好壞標準,其實并不科學。
其次,水質標準的專業術語與公眾感知之間存在斷層。對于普通市民而言,總硬度、余氯含量、渾濁度等術語并不容易理解。即便官方發布數據,也往往難以打動人心。而自媒體平臺上的一些燒水實驗等內容,往往通過簡單直觀的方式呈現,雖然不一定專業,卻更容易引發共鳴。
此外,消費者生活水平提升帶來的品質焦慮也在加劇。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家庭開始使用凈水器、購買桶裝水,這也反映了公眾對“最基礎的飲用水安全”的高度敏感。當人們習慣了純凈水那種無色、無味、無沉淀的狀態后,面對自來水中的水垢,自然會產生不適感。
自來水是目前國內主流、普遍的飲用水,它取自地表或地下的天然水源,經過一系列處理工藝凈化、嚴格的消毒工藝后輸送到千家萬戶。經過處理后的自來水不僅去除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還保留了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
面對公眾日益增長的用水品質需求,廣州和深圳近年來在水質保障方面下了不少“硬功夫”。2010年,通過西江引水工程,從70多公里外的三水引入西江水源,供應給西北部的水廠使用。水質常年處于國家飲用水Ⅱ類水源水平,個別指標達到Ⅰ類,是理想的取水水源。
?
▲西江下陳取水頭部
2019年,同樣使用西江水源的北部水廠建成,據說有亞洲最大的膜處理工藝車間。為保證居民飲水安全,通過“水源-出廠-管網”全流程供水保障體系,全面覆蓋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97項的要求。每一滴自來水必須經過重重的檢測管卡,經檢測合格后才能輸送到千家萬戶。
2024年,廣州的另一個大型引水工程北江引水工程通水,花都區使用上來自清遠的北江水。同年,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也把西江水引入深圳。
?
▲北江取水口
過去,我們衡量自來水是否合格,主要看是否達到國家標準。而如今,市民的期待已經從“有沒有水”轉向“水質好不好”“口感怎么樣”“看起來清不清”。
這種轉變,本質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從這個角度看,廣州在水質管理上的努力,其實是整個城市治理理念升級的縮影。從看得見的基礎設施到看不見的水質安全,從被動應對問題到主動預防風險,廣州的探索為國內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城市在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時,不僅關注“有沒有”,更關注“好不好”。
不僅要讓老百姓喝得上水,更要喝得安心、喝得放心、喝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