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ETF基金,爆了!
2025年的資本市場可以用陰晴不定來形容。
從大環境來看,特朗普政府自1月就任以來,以“對等關稅”為武器重塑貿易規則。
?
7月以來,更是接連宣布對歐盟、墨西哥、加拿大征收30%-35%的關稅,對銅、藥品等關鍵商品啟動最高50%-200%的232調查。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再度上升。
上證指數雖然近期有所回暖,但上半年一直在幾個關鍵點位反復拉鋸,主動權益基金年內平均收益告負。
當主動基金頻頻讓投資者“略感落差”時,越來越多基民開始悄悄把目光投向了那條低調卻穩步前行的賽道——ETF。
據上海證券報統計,自2023年以來,股票型ETF份額增長顯著加速,2023年全年增長4312.61億份,2024年則進一步攀升至5417.31億份。進入2025年,這一趨勢并未減弱。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全市場1140只股票ETF總規模超4萬億元。
?
規模超百億的ETF數量已超過80只,債券ETF、港股ETF、黃金ETF紛紛躋身“百億俱樂部”。
在市場環境不佳時,ETF憑借其獨特的優勢愈發受到投資者青睞。首先,交易成本低是ETF的一大亮點。與主動管理型基金相比,ETF的管理費和交易傭金相對較低。
一般來說,主動管理型基金的管理費可能在1.5%-2%左右,而ETF的管理費通常在0.1% - 0.5%之間。這意味著投資者在投資ETF時,可以有機會節省一筆費用。
其次,投資風險分散也是ETF的重要優勢。
ETF通常跟蹤某一特定的指數,如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等,通過投資ETF,投資者可以一次性投資多只股票,從而分散單一股票的風險。
以滬深300ETF為例,它跟蹤滬深300指數,包含了滬深兩市中規模大、流動性好的300只股票,投資者購買一份滬深300ETF,就相當于同時投資了這300只股票,大大降低了因個別股票波動帶來的風險。
再者,交易靈活便捷也是ETF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ETF可以像股票一樣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資者可以在交易日的任何時間買賣ETF,交易效率高。而且,ETF還支持日內回轉交易,即T+0交易,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機會。
這波ETF熱潮背后,更像是散戶的無奈與覺醒。
?
筆者在和讀者交流的過程中也談過類似的問題,一位在股市沉浮了十幾年的深圳股民坦言:
“炒了十多年股票,經常虧到不敢看賬戶。今年朋友推薦了黃金ETF這一品種,沒想到半年賺了28%,比炒股強多了。”
面對市場波動,越來越多的小白投資者,正跟隨大趨勢,開始考慮把ETF這一投資品種當作穿越牛熊的“諾亞方舟”。
02
不會投,怎么投?
ETF雖好,但表現也存在差異,不同行業ETF收益更是可能天差地別。
不少剛入市的投資者,在熱門主題情緒高點時欣然登上熱門賽道的便車,例如,2021年追高白馬股,2022年追高新能源......然后,就很大概率沒有然后了。
?
狂歡背后,散戶的快樂并不相通。
打開券商APP或者支付寶,輸入ETF,瞬間蹦出幾百只產品。代碼像手機號,名字也不乏“大太之別”,令人傻傻分不清,后面可能還跟著一串專業術語“跟蹤誤差、費率、折溢價、成交額”。
普通人連中特估三個字都沒整明白,就要在萬億級的市場里做選擇,這無疑是“讓小學生開高鐵”。
根據交易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境內上市ETF總數超過1000只,每年還在以新增100只以上的速度增長,選基難度一年比一年大。?
?
更尷尬的是,傳統工具似乎集體失靈。
投資熱帖魚龍混雜、理財大V帶貨翻車、機構研報厚得像磚頭,讀完還是不知道該買哪一只。
于是,投資者陷入“數據海洋、決策荒漠”的困境,只能跟著短視頻里的大V買基,結果有人兩天虧掉一個月工資,對著K線破口大罵“狗都不玩ETF”。
畢竟痛點擺在那里:第一,認知門檻高。ETF本質上是指數+交易,但“指數”二字背后,是成分股、權重、調樣規則、行業景氣度、宏觀流動性,一抬腳就踩到專業深水區。
第二,決策效率低。信息碎片化、APP功能割裂,散戶要在一堆菜單里來回切換,才能拼出一張完整的ETF拼圖。
第三,個性化缺失。有人想一鍵躺贏、有人想波段沖浪,有人只想穩健收益,市面上卻很難同時滿足三種需求。
僅提供行情數據,缺乏“篩選 - 解讀 - 配置”的全鏈路指導。投資者在使用傳統交易軟件時,只能看到ETF的行情走勢和基本信息,很難獲得關于ETF的深入分析和投資建議。
市場亟需一種既能降低認知門檻、提升決策效率,又能保持透明度、控制成本、賦能投資者的ETF投資解決方案。
筆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測試了市面上比較主流的APP,發現各有優缺點。
第一款是支付寶,這應該是基民用的最多的一款APP。最大的特點是無需另行開戶,直接用支付寶余額或銀行卡即可“一鍵”申購/贖回/定投。
余額寶可直接轉入基金;基金贖回可實時回到余額寶用于消費,形成“理財—支付”閉環。
但缺陷也很明顯,基金是嵌入在“理財”模塊中,沒有獨立的ETF分區,用起來不是很方便,也難以給于普通投資人專業化的指引。
?
第二款是傳統頭部券商的代表,比如廣發證券旗下App——廣發易淘金。廣發這次打破了筆者的傳統印象,一直認為傳統券商在功能迭代方面比較保守,但廣發證券卻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首先,與支付寶不同的是,廣發易淘金最近上線了"ETF大本營"功能,首頁下面一欄就是ETF頻道,沒有像其他App那樣藏在“理財—基金—ETF”三級菜單深處。
其次,傳統App給的是“列表”,ETF大本營給的是“答案”。打造了看市場、找機會、跟策略等核心功能模塊,直擊投資者認知不足-選擇困難-配置障礙等核心痛點。
?
筆者認為它最大的特點是相當于給用戶提供了一個“ETF投資顧問”,把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用戶。
筆者深挖了一下,它依托的是廣發證券自主研發的GPT證券AI大模型技術,通過人工智能對海量市場數據進行精準分析,為投資者提供個性化的ETF投資教育、智能篩選工具和專業的投資分析方案。
?
解決了以往缺乏對ETF的深入分析和個性化投資建議的痛點,基本在里面逛一逛就知道現在哪些賽道比較火,哪些行業有機會,哪些方向有潛力。
比如"看市場"功能全面覆蓋近200種主流指數、國內超過1100只ETF產品以及全球主要市場行情,用戶可以快速篩選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非常適合“小白”選手。
第三款是東方財富,東財作為后起之秀,在互聯網券商這塊有很深度的耕耘。而且也設立了單獨的ETF板塊,整合了豐富的ETF數據資源,為投資者展示ETF的各項指標和信息。
?
它更像是給了用戶一個資訊平臺,信息多、覆蓋面廣,功能豐富。而且東財之前的“股吧”做的也不錯,相當于一個股民論壇。
更多的是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用戶可以在平臺上與其他投資者分享投資經驗和心得,共同探討投資策略和市場趨勢。
不過要注意,東財官方是不對這些信息做篩選的,在使用過程中,用戶需要自己核查真實性和專業性,使用門檻低,但是信息魚龍混雜。
以上是市面幾款比較主流的ETF投資工具,雖然還有進步的空間,但是可以幫助我們在被動投資的浪潮中,從跟風者成長為理性決策者,降低投資風險。
03
新一輪經濟周期,怎么把握風口?
寫到這里,你可能會問:ETF真的能帶我躺贏嗎?
答案是:不能。
它可以讓你少輸,甚至小贏,但無法穩贏。
ETF的本質是“市場的β”(被動收益),而β永遠不可能脫離市場本身。
?
舉個例子,2023年以來,中證白酒指數下跌,白酒ETF再優秀也躲不過;國證芯片指數下跌,芯片ETF再鋒利也得挨刀。
但同樣是下跌,我們用ETF投資工具,在市場過熱時減倉,在市場低估時加倉,就能控制回撤、提高收益,這就是工具的價值。
?
更深一層看,ETF投資工具其實是在重新定義“平臺與投資者的關系”。
比如前面提到的廣發易淘金里的"ETF大本營"以AI技術為核心,開發了一套ETF自動化智能陪伴策略體系。為用戶從"放入自選"到"持倉、清倉"的關鍵環節,可以提供全自動化的個性化陪伴服務。
過去平臺或者券商是通道,收完傭金就消失;現在則是教練,陪你從入門到進階。
行文至此,不妨把視角再拉高一點。
ETF的狂飆,是中國資本市場從散戶化走向機構化的必經之路。
美國用了30年完成被動投資對主動投資的逆襲,中國可能只需要10年。
?
但速度越快,越容易留下認知裂縫——散戶還沒弄懂什么是夏普比率,就被推上了ETF的高鐵。
這時候ETF投資工具就很重要了,不是讓所有人一夜暴富,而是讓信息平權:把機構才有的數據、策略、工具,拆成普通人看得懂、用得起、玩得轉的小模塊。
目前,全球正經歷多技術突破的“技術爆炸”階段。
包括:人工智能與算力革命,2025年通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AGI將重塑各個行業的效率,比如生物醫藥研發周期縮短70%;
能源加速轉型,比如光伏發電占比不斷提升,新型儲能成本下降將推動綠色工業革命;量子計算從實驗室進入通信、金融等場景。
此外生命科學、太空產業化、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可控核聚變等技術不斷突破。
而且中國多個領域均占據主導地位,2025年以來DeepSeek的出現顛覆了中國僅扮演“技術跟隨者”的刻板印象,更是影響到全球的資本市場,引發了中國資產價值重估,尤其是以港股為首的資產價格的暴漲。
以騰訊、阿里為首的互聯網科技股;泡泡瑪特、老廟黃金、蜜雪冰城等新消費股票;還有創新藥板塊都大漲。
我們處于一個“投資新時代”的黃金時期,未來10-15年是產業格局洗牌、財富格局重構的關鍵期。
投資者可以借助這些有力工具,在ETF投資領域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它不承諾逆天改命,但承諾讓普通人也能用機構的方法,把命運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