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消費 范建
光正眼科終于嘗到了并購轉型的苦。
2024年,公司眼科業務下滑,產生巨額商譽減值,直接導致全年業績由盈轉虧,歸母凈利潤巨虧過億。
年報中,公司再次給自己的2025年,定下了一個令人亢奮的經營目標,銷售收入、凈利潤等數字列得清清楚楚。
這是光正眼科每年的保留節目,也不必太過當真,過去幾年,它定的目標,幾乎從未真正實現過。
?
業績爆雷
端著“金眼科”的金飯碗,光正眼科(002524.SZ)卻沒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2024年,公司業績垮塌,歸母凈利潤由盈轉虧,挖出了一個大窟窿。
年報顯示,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93億元,同比下降16.94%;歸母凈利潤-1.75億元,大降1987.12%;扣非凈利潤-1.95億元,降幅更是高達3276.10%。至此,公司已連續12年扣非凈利潤虧損,合計虧損約9億元。
光正眼科旗下有醫療、鋼構、能源等三大業務板塊。其中,眼科醫療是絕對核心,目前已在上海、成都、重慶、鄭州等10個中心城市開設了14家專業眼科醫院和3家眼視光診所。
受消費疲軟、眼科醫療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去年,公司醫療板塊實現收入7.78億元,同比下降6.88%。與此同時,毛利率下降1.95個百分點,跌破40%。
眼科醫療業務表現不佳,最終點燃了商譽減值的導火索,導致業績爆雷。
去年5月,眾多機構在調研光正眼科時,就對商譽問題表示擔憂。當時,公司相關人士稱,按照經營計劃,全年商譽減值狀況可控。
到了年底,經過測試,新視界眼科業務和義烏眼科業務資產組,分別產生商譽減值損失1.3億元和479.16萬元,直接帶垮全年業績。
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商譽余額,仍有2.43億元。
在光正眼科還叫光正鋼構時,鋼結構是公司的起家業務,也是絕對支柱。最近幾年,該業務受外部行業整體下行壓力的影響巨大,去年,實現收入不到8000萬元,同比大降61.78%。
公司的能源板塊,主要是采用對外租賃的業務模式,租金相對穩健,收入保持穩定。無奈,業務規模太小,對業績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
光正眼科的投資者們,一直都很關心,公司何時能剝離非核心業務,做強醫療主業。去年,在接受機構調研時,公司明確表示,基于聚焦眼科的整體戰略,資產剝離事項正在積極推進,并期望在年內取得明顯進展。借此,公司將回籠資金、降低資產負債率、增加效益、加大對醫院的并購力度。
但直到現在,該事項仍沒有相關消息釋放出來。
?
難以兌現的目標
光正眼科原名光正鋼構、光正集團,2010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2018年之前,公司的主營業務為鋼結構和能源。
2014年之后,公司持續扣非凈利潤虧損,急需進行戰略轉型,具有發展潛力的民營眼科醫院,進入并購視線中。
2018年6月,光正集團以6億元現金,收購新視界眼科51%股權,踏出了向醫療行業轉型的一大步。新視界眼科,是“莆田系”四大家族之一的林氏代表人物林春光,于2004年在上海創立的眼科醫療集團。
光正集團涉足眼科醫療,曾帶動公司股價在短時間內連續大漲,市值一度超過75億元。
隨著新視界眼科的并表,光正集團收入規模大增,業績也有了明顯改善。2020年初,公司趁熱打鐵,以7.4億元將剩余49%股權,全部收入囊中,并正式更名為光正眼科。
林春光等人承諾,2018年-2020年,新視界眼科分別實現扣非凈利潤不低于1.15億元、1.32億元和1.52億元。
2018年和2019年,新視界眼科均基本踩線完成了業績,但2020年,公司業績突降,完成率僅有40%。
就業績承諾補償款的數額問題,光正眼科和林春光等業績承諾方,還曾對簿公堂。
在業績承諾期即將完成之際,2020年8月,林春光辭去光正眼科副董事長、董事等職,回身去布局屬于自己家族的資本大棋。
此后,受內外部環境影響,新視界眼科業績持續下降,2024年虧損超過3600萬元。
自全面轉型醫療行業以來,光正眼科特別喜歡在年報中釋放新一年的“經營目標”,從收入到利潤,數字都相當精確。但從2022年-2024年,公司的實際經營業績,均與目標相差十萬八千里。
2025年,公司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銷售收入10.87億元、歸母凈利潤3588.91萬元。
這組數字,看看就好,不必過于當真。畢竟,經營預算并不代表盈利預測,也不構成對投資者的實質性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