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出海這步棋,表面上看不僅有助于迪安診斷在海外市場樹立品牌形象,還為公司后續開拓全球市場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資源。
近期,在醫療板塊帶動下,迪安診斷的股價已連續4個交易日上漲。然而,與最高點85.54元/股相比,如今迪安診斷的股價已跌出超70%。
股價下跌,市值縮水,困擾迪安診斷的還有近兩年不斷下滑的業績。根據其預告,2024年迪安診斷預計凈利潤虧損3.7億元至2.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20.34%至187.82%。值得注意的是,2024半年報顯示,迪安診斷應收賬款85.67億元,占總資產比例達到48.82%。
在此情況下,迪安診斷開始布局AI醫療+出海以求破局,前景如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問題纏身
迪安診斷成立于1996年,是國內最早從事基因診斷技術研發和服務的專業公司之一。2003年,公司開始做獨立的第三方醫學實驗室,并逐步實現全國連鎖化布局,形成了渠道業務和醫學診斷業務并行的模式。2011年于深交所上市。
上市之后,迪安診斷穩健運營了幾年之后,2016年業績開始顯露疲態,凈利潤增幅逐年下降。由于新冠疫情的爆發,2020年至2022年,迪安診斷業績暴漲,三年間公司分別實現營收106.49億元、130.83億元、202.82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03億元、11.63億元、14.34億元,達到自成立以來的業績最高點。
隨著疫情的結束,全國階段性檢測篩查需求消退,迪安診斷業績出現斷崖式暴跌,2023年,公司凈利潤下降至3.08億元,同比大幅下降78.56%;2024年預計凈利潤虧損3.7億元至2.7億元,同比再度大幅下降220.34%至187.82%。
此外,應收賬款不斷增長,已經拖累公司利潤。
迪安診斷的應收賬款問題曾引發過市場的強烈關注。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公司的應收賬款分別為33.3億元、45.3億元、62.9億元、99.6億元、80.5億元。
2024上半年,迪安診斷應收賬款85.67億元,半年增加了5個億。具體來看,賬齡在1至2年、2至3年、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余額約為31.78億元。其中,3年以上應收賬款余額約為1.83億元。按規定,1至 2年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為20%,2至3年為50%,3年以上為100%。因此,迪安診斷后續或仍面臨大額減值風險。
在2024業績預告中,迪安診斷明確,因部分應收賬款回款周期有所延長,年度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為4.5億元至5億元。
攜手華為布局AI醫療
根據同花順顯示,2024年9月,迪安診斷新增“華為概念”。理由是在第二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迪安診斷與華為云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大模型下的醫療數智化產品的研發和轉化。
如今,人工智能的觸角已探進各行各業,國內醫療行業和科技行業內的諸多公司都在持續布局AI醫療領域。國信證券發布研報稱,從長遠來看,醫療健康領域已成為AI影響最深遠的應用領域。
對迪安診斷而言,加碼AI醫療,布局數字化轉型有可能成為提振公司業績的路徑之一。
據悉,自2021年起,迪安診斷從病理角度切入,在公司超百萬份的病理樣本基礎上,對其中10萬多份樣本進行標注,并在標注的基礎上開發了一系列AI產品模型。
同年,迪安診斷與華為開始合作,共同開發區域醫療中心信息化項目,旨在提升診斷效率。雙方還探索了AI在病理分析、影像識別等領域的應用,以優化診斷流程。
2023年12月7日,雙方在第二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簽署了AI健康管理合作協議;2024年9月25日,在第三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的“2024數字醫療健康產業對接會”上,迪安診斷與華為云共同發布了“迪安醫檢大模型”;2024年10月25日,迪安診斷和華為云在華為浙江代表處再次正式簽署該協議,旨在通過華為云盤古大模型的先進技術以及迪安診斷的醫療診斷數據和報告數據,進一步構建智能報告單解讀平臺。
越南設立子公司
緊鑼密鼓的布局與合作,卻并未在迪安診斷的業績上有太大體現。同時,隨著國內醫療診斷市場規模增速的放緩以及行業內卷現象的加劇,迪安診斷開始尋求新的增長點,將業務觸角延伸至海外市場。
2024年4月19日,迪安診斷在越南胡志明市正式開業了兩家子公司——越南迪安實驗室有限公司和迪安診斷越南有限公司,標志著迪安診斷在海外設立的首家第三方醫學實驗室即將投入運營。
據介紹,實驗室涵蓋分子診斷、病理診斷、生化免疫、微生物等技術平臺,將提供健康體檢、癌癥篩查、自身免疫疾病診斷、感染性疾病診斷、產前和新生兒篩查、數字化病理診斷、國際遠程病理會診等臨床診斷服務及產品。
出海這步棋,表面上看不僅有助于迪安診斷在海外市場樹立品牌形象,還為公司后續開拓全球市場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資源。但子公司盈利能力尚未可知,迪安診斷也在業績預告公告中稱,疾病線檢驗項目的研發投入、高端技術平臺能力建設、專業人才引進、開拓越南市場等長期主義的投入尚在培育期,對公司利潤產生了一定程度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