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大連金州聯豐村鎮銀行進入破產程序的消息,讓東北地區的地方金融版圖再次受到關注。
來源|中訪網
責編|劉佳琪
近期,大連金州聯豐村鎮銀行進入破產程序的消息,讓東北地區的地方金融版圖再次受到關注。作為第七家被批準破產的銀行,聯豐村鎮銀行的存款業務由大連農村商業銀行(下稱“大連農商行”)全盤承接,這家成立于2012年的地方金融機構,以“接盤者”的身份走入公眾視野。在銀行業風險處置常態化的背景下,大連農商行的實力與挑戰,成為觀察地方中小銀行發展的一個重要樣本。
罕見的“接盤”
我國銀行業始終保持著較高的穩定性,自1998年以來,僅有7家銀行正式進入破產程序。從海南發展銀行的關閉清算,到包商銀行這一規模最大的破產案例,每一次銀行破產都伴隨著復雜的風險處置過程。與前幾次不同的是,此次聯豐村鎮銀行的破產處置中,地方農商行成為了核心承接方。
聯豐村鎮銀行6個營業網點的業務被大連農商行旗下分支網點無縫對接,儲戶的存單、存折、銀行卡等介質均可正常使用,資金與交易安全得到保障。這種“平穩過渡”的處置方式,既體現了金融監管部門對風險化解的成熟把控,也凸顯了地方主力銀行在區域金融穩定中的支柱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有的銀行破產案例中,由地方農商行主導承接的情況并不多見。此前遼寧省內的沈陽農商行曾接管過1家農商行和1家村鎮銀行,并在2023年牽頭合并30家農信聯社組建遼寧農商行,形成“全省統一法人模式”。這種地方金融機構整合與風險承接的實踐,為區域金融穩定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讓市場對大連農商行與遼寧農商行未來的協同可能性產生聯想。
實力素描
從公開數據來看,大連農商行具備區域領先的金融服務能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該行資產總額達1557.64億元,注冊資本49.5億元,擁有336個營業網點和4000余名從業人員,是大連地區機構網點最多、服務覆蓋面最廣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作為東北地區第一家以市為單位整體改制組建的農商銀行,大連農商行的發展軌跡與地方經濟緊密相連。其前身為大連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及轄屬8家縣級行社,201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逐步構建起覆蓋城鄉的服務網絡。2024年末的數據顯示,該行250個營業網點中,既有異地分行,也有深入鄉鎮的分理處和儲蓄所,這種“全域滲透”的布局,使其在承接區域性金融機構業務時具備天然優勢。
不過,規模與布局的優勢背后,是業務結構的地方依賴性。作為扎根大連的農商行,其信貸投放、客戶基礎多集中于本地農業、中小企業及居民群體,這種區域性特征既保障了服務的精準性,也使其面臨區域經濟波動的直接影響。
網點調整與風險承接
就在承接聯豐村鎮銀行業務一個多月前,大連農商行密集關閉了8家營業網點,包括莊河勝利儲蓄所、甘井子灣家分理處等。這一舉措引發市場對其經營策略的猜測:是主動優化網點布局,還是受業績壓力影響的被動收縮?
從行業趨勢來看,隨著數字化金融的發展,銀行物理網點的調整成為常態。部分業務量小、服務半徑重疊的網點關閉,有助于降低運營成本,集中資源發展核心業務。但結合其資產質量承壓的背景,網點收縮也可能是應對經營壓力的務實選擇。
在自身風險尚未完全化解的情況下,承接破產銀行資產無疑會增加經營壓力。聯豐村鎮銀行的存款業務雖能帶來客戶與資金增量,但也可能伴隨一定的不良資產或隱性負債。如何在保障儲戶權益的同時,有效隔離風險、消化資產,考驗著大連農商行的管理能力。
地方銀行的突圍之路
大連農商行的案例,折射出地方中小銀行在金融改革中的普遍困境與機遇。一方面,作為區域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它們需要承擔風險處置、服務地方經濟的責任;另一方面,自身又面臨資產質量、資本補充、盈利模式等多重挑戰。
從遼寧農商行的組建經驗來看,通過合并重組增強資本實力、優化治理結構,或許是地方農商行的一條突圍路徑。大連農商行是否會走上類似的整合之路,與遼寧農商行產生更深層次的協同,值得關注。
此外,在鄉村振興、普惠金融的政策導向下,地方農商行的差異化優勢仍有挖掘空間。依托廣泛的基層網點,深耕“三農”、小微企業等細分市場,探索數字化轉型與線下服務的融合,可能成為其提升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