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前三季度光伏組件“銷冠”被晶科能源摘得,天合光能穩居第二且出貨量明顯增長,隆基綠能的身影近幾年首次退出前兩席。 ②前三季度能夠實現業績和出貨量同步領先的光伏企業,基本是TOPcon電池技術布局和產能規劃比較積極的。 ③光伏組件跌破1元/W,“虧本”隱憂正在蔓延。
財聯社11月3日訊(記者 趙子祥)前期光伏電池技術路線之爭硝煙漸散,新一輪競賽啟動之前,階段性戰果開始清點。今年前三季度光伏企業業績出現分化苗頭的同時,各廠商組件出貨量排名也有了顯著變化。
財聯社記者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光伏組件“銷冠”被晶科能源(688223.SH)摘得,天合光能(688599.SH)穩居第二且出貨量明顯增長,隆基綠能(601012.SH)則是近幾年首次退出前兩席。業內人士表示,組件出貨量排名變動并不令人意外,今年N型電池尤其是TOPcon電池組件成為市場主流,布局TOCon電池及組件較早的企業得以享受這一波技術換代“紅利”。
不過,組件出貨全員加速的同時,組件價格日前出現“大跳水”。有信息表明,N型組件最低投標價逼近每瓦1.08元,P型組件最低投標價格則跌破每瓦一元。廠商們還沒來得及慶祝銷量大漲,隨即可能就要面臨利潤被極致壓縮的“虧本”難題。
組件出貨排名生變
根據各家光伏企業三季報以及業績會公開對外披露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光伏組件出貨前三甲較往年有所不同:晶科能源以52.20GW占領榜首位置,天合光能累計出貨45-46GW屈居第二,而曾經的“霸主”隆基綠能以43.53GW的數據略遜一籌居第三。
此外,晶澳科技(002459.SZ)、阿特斯(688472.SH)、通威太陽能分別以37.63GW、22.8-23GW、21-22GW列居4、5、6名。擠進前三季度出貨榜單前十的還有正泰新能(20GW)、東方日升(19.50GW)、一道能源(13.50GW)和尚德電力(7.30GW)。
一直以來,組件出貨量排行榜尤其是“組件四巨頭”之間廝殺激烈,2016至2019年期間,晶科能源是組件出貨龍頭,在2020年,晶科能源銷量冠軍之位被隆基綠能替代,2021年隆基蟬聯冠軍,2022年隆基綠能全年以超過46GW組件出貨量再次衛冕,實現“三連冠”。
回看去年同期,當時組件商排名第一還是隆基綠能,2022前三季度組件出貨量超30GW,天合光能累計出貨量28.79GW,居第二;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分別出貨28.5 GW和27.1 GW,位列第三和第四,而到了今年前三季度,晶科能源以超過50GW的絕對數據領先重新占據了榜首。
晶科能源今年上半年以30.8GW的組件出貨量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出貨超30GW的廠商,這一成績在當時就引發了市場關注,不少業內人士將其看作晶科能源重返組件出貨龍頭的標志,而隨著前三季度走完,全年出貨量No.1的企業應該再無懸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爭奪戰中,天合光能雖然一直處在“老二”的位置,但是全球市場位置逐步攀升、出貨量增長勢頭強勁:2020年,天合光能合計組件出貨量為15.92GW居全球第三位;2021年,天合光能合計組件出貨量為24.8GW,其中210mm“至尊”系列大尺寸組件出貨量居全球第一;2022年,光伏組件2022年全年出貨量達43.09GW,210組件系列出貨量依然是全球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天合光能組件出貨量超過了去年全年達到45GW以上,其中210組件自推出以來累計出貨超90GW,基于該平臺打造的210R系列組件累計出貨量達15GW。
一位光伏行業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天合光能雖然近三年來沒有登頂出貨榜首,但是從這幾年組件出貨量增速和210組件全球推廣速度來看,公司是幾大組件廠商中成績保持最穩定,并且未來潛力預計更大,在不遠的將來其排名登頂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N組件紅利釋放期
一位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出貨量領先的勝利其實就是押注電池路線的勝利,早在今年一季度末,N型電池技術就已經公認是今年光伏行業內的“新主流”,近兩年光伏企業多數首選投資門檻不高的TOPCon技術。
據高工產研光伏研究所(GGII)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TOPCon產業化進程持續加速,2022年底我國TOPCon電池產能約為100GW,預計到2023年底上升至400GW,未來規劃產能則在800GW以上。
而今年前三季度能夠實現業績和出貨量同步領先的光伏企業,基本都是TOPcon電池技術布局和產能規劃比較積極的。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晶科能源前三季度營收增長超6成,實現凈利潤63.5億元,同比增長279.14%。在公司52.2GW的組件出貨中,N型組件出貨量達到29.8GW,占比57%。公司表示得益于N型組件出貨成績亮眼,且相較P型具備更穩定的溢價,公司前三季度業績量利齊升。
天合光能前三季度營收突破800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50.77億元,同比翻倍。公司亦表示系因光伏組件、支架、分布式系統及儲能業務增長,主營業務收入增加,同時受益于自產N型硅片產能的逐步釋放,公司組件產品的綜合成本進一步下降,組件業務盈利能力提升。
反觀隆基綠能,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均下降至個位數。在10月31日隆基綠能業績說明會上,公司管理層表示,今年組件出貨可能只完成全年目標的85%。
管理層解釋稱主要因年初沒有充分預測到行硅料價格變動幅度影響較大,但在多位行業人士看來,隆基綠能由于采取不同的產品戰略,錯過了這一波TOPCon電池擴產的機遇和紅利。
組件降價隱憂顯現
相較于組件出貨量的數據比拼,日前組件價格的快速下跌更引行業重視。
根據多方信息顯示,10月18日,在華電集團總規模9GW的今年第三批光伏組件集采中,有41家企業參與投標,其中六個標段的平均價均低于1.2元/W,而光伏廠商的P型組件報出了0.9933元/W的最低價,是光伏組件報價首次跌破1元/W。
該事件目前正在業內持續發酵,圍繞“成本控制”的討論之中不乏唏噓與擔憂。
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表示,即使是一體化產業鏈,在1元/瓦的水位上也只能勉強維持。一位業內人士則向財聯社記者表示,今年年初組件價格還在1.8元/瓦左右,如果真的跌破1元/瓦,(對行業)既不健康也不理性。
有業內人士經測算表示,如果硅片、電池片、組件環節都不賺錢,大概全產業鏈成本為0.97-0.98元/W。也就是說,現階段1元/W組件價格基本就是多數廠商的成本線。
分析組件價格大跌成因,一種聲音認為主要受產能過剩影響。今年5月,隆基綠能李振國就表示,2023年底全行業將形成超過700吉瓦的產能,即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能分別都超過700吉瓦,且仍有產能在規劃,若不停止,明年年底行業產能規模將達1000吉瓦。
顯然易見的是,上游硅料端已經在價格下行通道盤踞已久,在傳導機制作用下,下游各個產業鏈各環節必然要加快清庫存步伐。業內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再加上2023年光伏行業正經歷“P轉N”深度調整,N型成本的持續下降也在擠壓P型產品利潤空間。
“一體化組件龍頭前期的產能規劃紛紛落地,產品陸續投入市場,集中放量難免會造成供過于求局面,而大家為了完成各自的業績指標,為了占據市場份額不掉隊,虧本競標也就不足為奇了。”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
不過,也有光伏從業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該投標價格暫時對市場構不成影響,“目前該項目競標尚未公布結果,如果確定中標之后最終的交付價格依然是低于行業普遍成本線,我們可以基于它(價格)的具體成交細節再來討論,但暫時我們認為該價格不具備實際意義。”
而無論是組件出貨量的變化還是組件價格的波動,都說明了技術換代和產能爆發積累的勢能,正在進一步改造著光伏行業的生態,并在今年出現了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