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地來說,這個我有幸獲得的榮譽,對我來說代表著兩種傳統(中西傳統文化)的融合,希望這兩者都能在交流中獲得更大的發展。”世界著名作曲家于格·迪夫爾在國際詩酒文化大會上獲得2023年度“1573國際作曲家獎”,發表獲獎感言時他如是說道。
這次獲獎,讓作為法國人的于格·迪夫爾再一次憶起了自己與中國之間的聯系:提及中國,他想起了父母的生意涉獵的是中國特產絲綢;其家族身上有威尼斯血統,而這個地方是“絲綢之路”的另一端;他熱愛中國山水畫,并將由此而得的靈感融入到管弦樂的創作中……
以及,在獲得“1573國際作曲家獎”之后,他認識了一個誕生于1573年的中國企業,“這是一家位于中國南部長江沿岸、歷史悠久的知名中國酒企。”
白酒文化出海是個宏大的話題,也是一個漫長的課題。但對文化嗅覺敏感的海外文化名人,或許只需要一曲行旅山間的交響樂、一首微風拂面的詩篇。
01
文化“帶貨”實力
文化,一直都是酒的友好伴侶。
1992年,一艘名為“軒尼詩精神號”的古帆游船駛入黃浦江,讓身處中國經濟最繁榮地區的人對法國人的奢華瞠目結舌;而后,隨著法國人入華,廣州花園酒店被他們用鮮花、葡萄裝點成中世紀法國宮殿的模樣,讓中國人體驗到了法國宮廷貴族生活;緊接著,一場又一場“馬爹利藝術晚會”在全國各地落地開花,法國貴族藝術走進中華大地……
在此之前,中國土地上鮮少有人知道誰是軒尼詩,也沒幾個人了解過馬爹利,更分不清葡萄酒和白蘭地的區別。但經歷一場場藝術盛宴之后,中國人不止記住了法國貴族的奢華生活,也記住了與之相匹配的洋酒品牌。軒尼詩、馬爹利以及自詡“王者之尊”的路易十三,很快成了中國人記憶中的洋酒形象代表。而這,也鍛造了洋酒在中國高端酒水市場長年不敗的市場地位。
高端洋酒入華,沒有開門見山地吆喝它的品質、宣揚它的品牌,而是在文化浸潤中,讓中國消費者去接受一種生活態度、飲酒習慣,看似溫潤綿軟,實際卻火力十足。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洋酒是一貫喜歡“文化先行”做銷售先鋒的。比如,法國波爾多酒莊通過長篇紀錄片《紅色情結(Red Obsession)》向世界展示“波爾多”的文化底蘊以及市場地位;芝華士通過原創音樂劇以及系列廣告片,向消費者闡述何為“騎士風范”、“騎士精神”等等。
無論是宮廷貴族文化還是騎士風范,這些文化走進消費人群之后,其目的是讓消費者對某種文化的認同,對某種飲酒態度的認同,乃至對代表著這種文化的酒品牌產生認同,最終形成消費力。
白酒文化出海,底層邏輯也如出一轍。
自2013年倡導“一帶一路”以來,中國文化以文學、音樂、舞蹈、影視劇等形式帶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漂洋過海,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的同時,也將箱包、飾品、瓷器、服飾、文創等一系列中國傳統文化產品帶到了海外市場。
而白酒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環,也在文化出海的浪潮下,以各色姿態走到世界的舞臺,由瀘州老窖牽頭舉辦的國際詩酒文化大會便是其中的一個篇章。
02
詩酒撬動活力
酒和文人有史以來就是孟不離焦,尤其是詩酒一道,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已經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文化支流。三國曹操用“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排解心中愁情,晉代陶淵明以“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抒發時局憂思;宋代蘇東坡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直視落魄失意。
某種程度上,酒已經成為文化表達的一種標志性標簽。這也是為什么,在倡導白酒出海的當下,酒與文化元素的綁定尤為密切。但詩酒絕對不是白酒文化“走出去”的唯一手段。
在連續舉辦了七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后,瀘州老窖所追求的中外交流已經不僅僅局限在詩與酒,而是以詩酒文化為跳板,將文化交流面擴展到了樂、書、畫等多種藝術形式。
本屆全球詩酒文化大會,在“1573國際詩歌獎”、“1573金沙詩歌獎”基礎上,增設“1573國際詩歌翻譯獎”、“1573國際作曲家獎”等獎項,表彰全球范圍內杰出的翻譯家、作曲家,傳播具有世界頂尖水準的音樂作品和翻譯作品,為中外藝術與文化的互學互鑒再添新活力。
不僅如此,瀘州老窖開啟的國窖1573“讓世界品味中國全球之旅”更是攜手經濟、文化、藝術、學術等領域代表人士,與海外國家開展“文化與創新論壇”、校企參訪等交流活動,足跡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葡萄牙和西班牙等眾多國家。
據酒訊了解到,在這趟全球之旅中,瀘州老窖不但受邀進入當地酒企、深入了解當地酒類產業發展情況,同時還與當地地產、金融、商貿等方面的商業領袖進行友好溝通。
白酒出海不只是白酒產品出海,還是白酒文化出海,更是以白酒及白酒文化為媒介,將中國文化帶到海外。正如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鋒在國窖1573“讓世界品味中國全球之旅”行至新加坡時所說,“作為中國白酒龍頭企業代表,瀘州老窖不僅是要把酒賣到新加坡,更是要把中國文化帶到新加坡,要用世界共通語言表達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白酒品牌。”
換言之,詩酒文化只是撬動白酒文化出海的一根杠桿,它也只是瀘州老窖向世界展示中國白酒品牌實力的基礎一步。
當然,就目前來看,這基礎的一步算得上扎實。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已連續舉辦七屆,共開展超過200場文化交流活動,和來自世界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學者和文化藝術愛好者結緣,結出了豐碩的文化交流成果,成為“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內容最豐富、極具國際影響力”的詩酒文化交流活動,成為向世界展示酒城風采、傳遞中國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03
文化認同征途
白酒對文化出海的重視,實際上眾多白酒海外探索的經驗之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指出,目前中國白酒出口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為主,消費人群也多為華僑華裔。歐美市場上的白酒不僅種類少,數量也少,白酒并未真正被歐美主流市場認可。
這一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進行過數據研究,據其研究顯示,國際市場對白酒的認知度僅有0.7%。
甚至在一些國家,白酒作為蒸餾酒的一種,在“符合規范”上也與當地標準有所偏差。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首席專家王德良曾介紹,很多國家對于蒸餾酒的內源性危害物(EC)有嚴格要求,加拿大、法國、日本、巴西等國對蒸餾酒中的EC限量為0.15mg/L,而此前檢測的47款各類白酒的基酒樣品中,只有19%符合這一標準。?
當然,無論是國際市場對白酒的認知度還是國外對白酒產品的安全評估,這些都是白酒出海“水土不服”的表現之一,但同時也是白酒語言與全球市場溝通過程中的“語言不通”所造成的。
瀘州老窖等一批酒企以文化活動為媒介,促進中外文化互通有無,解決的是第一個問題;而白酒行業同時在制定行業國際標準等方面不斷努力,則是解決的第二個問題。
文化或許走得很慢,全球國際詩酒文化大會走過七年,中國文化和瀘州老窖才從詩歌屆走到了音樂界、翻譯界,但中國白酒卻在慢慢融入國際文化洋流中。世界著名作曲家于格·迪夫爾的中國情結是國際詩酒文化的冰山一角,不難想象,隨著國際詩酒文化大會延續舉辦和影響,藝術家們將會帶動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并認可中國文化、白酒文化。
2023年度“1573國際作曲家獎”獲得者、法籍華裔作曲家陳其鋼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提到了一段對瀘州老窖的深刻記憶:1970年之后的一段時間,瀘州大曲是一個炙手可熱的商品,在當時一些非常有背景的圈子中才能看到和流通。它也曾作為一種珍貴的禮物,被他送給自己不同的老師。
50多年以后,瀘州老窖用一種全新的姿態活躍在全球藝術圈,或許也會成為屬于新一代藝術家們的珍貴回憶。不同的是,50年前僅僅只是在北京、在中國活躍,而未來,它的足跡會遍布全球。
作者|方圓
編輯|念祎
排版|王月桃
轉載說明: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改編,否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