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與鋰電正極材料穩定性相關的挑戰阻礙了其整體性能和壽命; ②富鎳正極材料可以幫助實現高電壓和高容量; ③但它們的實際使用受到結構問題和氧氣消耗的限制。
財聯社10月8日訊(編輯 黃君芝)據報道,一組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們在“理解和克服與鋰離子電池中使用的富鎳正極材料相關的挑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鋰離子電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可充電性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應用,但與正極材料穩定性相關的挑戰阻礙了其整體性能和壽命。據了解,雖然上述材料可以幫助實現高電壓和高容量,但它們的實際使用受到結構問題和氧氣消耗的限制。
英國伯明翰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氧空穴”的形成(氧離子失去電子的地方)在LiNiO2(層狀鎳酸鋰)陰極的降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加速了氧氣的釋放,從而進一步降解陰極材料。
研究人員在英國地區超級計算機上使用了一套最先進的計算技術,檢查了LiNiO2陰極充電時的行為。他們發現,在充電過程中,材料中的氧發生了變化,而鎳的電荷基本保持不變。
他們說,“我們發現鎳離子的電荷始終維持在+2,無論是在充電還是放電狀態下。與此同時,氧的電荷從-1.5變化到約-1。這很不尋常,傳統模型假定在充電過程中氧的電荷保持在-2,這些變化表明氧不太穩定,我們已經找到了一種讓它離開富鎳正極的途徑。”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計算結果與實驗數據進行了比較,并發現結果與觀察到的情況吻合良好。他們提出了氧在這一過程中丟失的機制,涉及氧自由基的結合形成過氧化物離子,然后轉化為氧氣,留下了材料中的空位。這一過程釋放能量并形成單態氧,一種高度反應性的氧形式。
至此,他們得出結論,“氧空穴”的形成嚴重損害了鋰離子電池中富鎳正極材料,并提出了摻雜劑來增強電池的穩定性和壽命。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發表在了《焦耳》雜志上。
“潛在地,通過添加減少氧氣氧化還原反應,同時促進過渡金屬氧化還原反應的摻雜劑,尤其是在表面,減少單態氧的產生,我們可以增強這類鋰離子電池的穩定性和壽命,為更高效可靠的能源存儲系統鋪平道路。”他們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