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隆基綠能押注BC電池,可借助消化過剩的P型硅片產能,并尋求逐漸丟失的“霸主”地位; ②業內人士認為,BC電池效率可期,但成主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積極意義在于或為全產業鏈帶來降本增效的結果; ③有布局BC電池業務的公司還有愛旭股份、帝爾激光、英諾激光、海目星、帝科股份、蘇州固锝。
財聯社9月12日訊(記者 武超)隨著P型電池的效率已迫近瓶頸,光伏電池眼下正處于由P型向N型迭代的關鍵時期。但一直以來,具體的發展方向眾說紛紜。由于TOPCon在N型電池中降本較快,在本輪轉型中搶占先機,業內似已達成階段共識。此時光伏龍頭隆基綠能(601012.SH)卻劍走偏鋒轉向BC電池,無疑是在風浪漸平的湖面再投下一塊巨石。
BC技術路線究竟有什么魅力,值得隆基綠能決定全面押注?業內人士認為,BC電池效率可期,但工藝復雜、成本較高,成為主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積極意義在于,圍繞BC電池協作完善技術環節與配套設備,或為全產業鏈帶來降本增效的結果。無論如何,推動光伏前進的下一種可能已經出現,光伏市場的水越來越渾,風浪也越來越高。
電池技術路線暫無唯一解 TOPCon正搶占先機
作為被譽為“光伏茅”的行業領軍企業,隆基綠能與競爭對手旗幟鮮明地選擇陣營相比,在“后PERC”技術路線上一直未明確態度,而今突然“落錘”,迅速攪動市場神經。
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半年報業績說明會上表示,BC電池將會是未來5-6年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包括雙面和單面電池。因此,隆基接下來的計劃投資項目將全部采用BC類技術。他還表示:“高轉換效率的BC電池會是晶硅電池行業的明珠。”
隆基綠能力推的BC電池(Back Contact,背接觸電池),是當前各類背接觸結構晶硅太陽能電池的通用名稱。BC電池的概念其實并不新鮮,此前并列的四大N型電池(TOPCon、HJT、鈣鈦礦、IBC)就有BC的一席之地。IBC、HBC、PBC、HPBC、ABC等全部屬于BC電池。
興儲世紀總裁助理劉繼茂向記者表示,BC電池是把柵線放在電池背面,可以提升正面效率,但同時也會降低背面發電量。其最大的特點是包羅萬象,這種結構可以與PERC、TOPCon、HJT、鈣鈦礦等多種技術疊加。BC電池可以是P型,也可以做成N型。
“所以說BC電池和TOPCon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 BC電池正面效率高,適合在分布式應用較多的單面組件,目前大型地面電站,更多采用雙面組件。”劉繼茂稱。
BC電池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劣勢。由于背接觸結構的復雜性,BC電池的生產技術和工藝相對較為復雜,導致其成本與價格相對較高。此外,由于市場上傳統前接觸電池占據主導地位,BC電池在市場推廣和用戶接受方面仍面臨一定的困難。
中來股份(300393.SZ)總經理林建偉接受采訪時提出:“BC技術是個好技術,‘但5-6年內能取代TOPCon成為絕對主流’這種預測,有些過于樂觀。雖然BC組件在效率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在產品美觀性上相對于TOPCon和HJT,有一定優勢,但其在雙面率和技術專利等方面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還有待解決。”
林建偉認為,從成本來看,目前BC電池產線設備投資仍然較高,大概是TOPCON產線的2倍。目前具有BC成型產能的公司,產線良率最高在95%左右,而TOPCon產線的最高良率已達98%,相比之下TOPCon優勢還是非常明顯。
對比目前主要的幾種技術路線。首先,P型電池仍保持行業出貨大頭,但未來效率提升空間有限;其次,N型TOPCon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4.5%,異質結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4.6%,因此,兩種N型電池技術路線在當前被大部分廠商視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主流技術方向。不過,異質結使用的銀漿和靶材等耗材成本高,加之入局者不及TOPCon多,降本速度較慢。
環保與公用事業分析師許杰向記者表示,關于電池技術路線的爭論,在行業出清階段,也許不會有唯一解。目前來看,相對主流的N型電池技術路線,BC電池不具備絕對優勢,反而存在成本劣勢。大部分廠商剛剛開始量產N型TOPCon電池,行業未必準備好了摘取BC電池這顆明珠。
轉戰BC電池的現實考量 隆基綠能欲重奪“王座”?
隆基綠能此前對電池技術的發展可謂多點開花,但轉變到全面押注BC電池,亦有跡可循。HPBC電池片曾是隆基重點研發項目,全稱為混合鈍化背接觸電池,這也是一種P型電池跟BC電池的技術融合,符合隆基利用P型產能的考慮。
但HPBC量產進程中遇到不少問題,導致沒有達到預期市場規模。在2022年年報交流會上,隆基透露,2023年的HPBC出貨量目標已被下調,從原先的20GW-25GW,調低至最新的12GW-17GW。隆基首席科學家、負責HPBC的李華日前離職,也令HPBC商業化前景蒙上陰影。
而過去兩年多,新型光伏電池加速迭代。在這一輪競爭中,頭部企業中的晶科能源(688223.SH),在諸多企業還在搖擺不定的時期,就堅定地看好TOPCon技術,并迅速進入量產階段。憑借先發優勢,晶科能源交出了“炸裂”的2023期中業績,凈利潤同比增超300%,首功當推加碼TOPCon。
龍頭效應加之TOPCon的成本優勢,使其成了兼顧當下與未來的最優選擇,轉型中的企業們大多選擇了TOPCon技術進行擴產。根據InfoLink預計,到2023年底,TOPCon名義產能將增加至近500 GW。
也有像愛康科技(002610.SZ)、東方日升(300118.SZ)等企業,更看好異質結的效率等優勢,從而選擇異質結路線。
但隆基綠能卻對此較為冷淡,在今年的各種公開場合上,該公司高管頻頻表達“TOPCon是過渡性產品”的觀點。鐘寶申在此次業績說明會上表示,TOPCon和傳統PERC電池相比,效率提升幅度太小,行業技術方面高度同質化,容易出現未賺錢就過剩的現象,且現在已經有了這種苗頭。
光伏的戰場,技術為王,每次技術更迭都會重塑戰局,這種布局延遲,將會帶來落后于人的風險。
隨著頭部廠商相繼披露2023年半年報以及光伏組件出貨量數據,根據統計,隆基綠能電池出貨量已經落后于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上半年以27-28GW的出貨量排到第三。而且從2023年全年的產能預期來看,幾乎所有廠商的產能都會大幅增長。
許杰向財聯社記者分析,隆基綠能選擇重點發力BC技術路線,而非繼續在TOPCon電池技術方面死磕到底,也有更為現實的考慮。一來可借助HPBC消化過剩的P型硅片產能,繼續積極出貨;二是仍存有對P型路徑依賴;三是隆基自己的技術并未處于TOPCon與HJT電池第一陣營,如果跟隨行業轉型,也無力尋求“霸主”地位。
“因此,站在隆基綠能的角度,必須另開一條道路,才有機會重回王座、重新制定行業標準,并以此建立行業生態。與其去爭奪一個放眼過去滿是競爭對手的市場,不如抓住新技術路線的先發優勢。如果BC電池真的成為主流,隆基綠能或許會得償所愿地再次成為‘話事人’。”許杰稱。
技術與配套設備完善中 或為產業鏈降本增效
盡管相比TOPCon和HJT,光伏賽道布局BC電池的公司還相對較少,但也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配套。
美國太陽能公司SunPower是IBC電池先行者,2022年BC類電池全球出貨超過1GW,主要來自其子公司Maxeon的貢獻。目前,TCL中環(002129.SZ)持有Maxeon約27%股份,是其第一大股東。
國內具有BC電池成型產能的上市公司,除隆基綠能外,主要為愛旭股份(600732.SH),技術路徑為ABC(All Back Contact)。預計公司將在2023年底共形成25GW ABC電池和組件產能,截至目前,愛旭股份已有4.5GW訂單在手,都來自于海外客戶。
而根據機構統計,2024年,隆基預計可出貨30GW,愛旭預計出貨20GW以上。
據業內共識,降本仍然是BC電池大規模量產的先決條件。愛旭股份在7月20日調研中透露,ABC組件在工藝難度不輸HJT的條件下,預計明年年中和TOPCON成本打平,到年底和PERC成本打平。對于BC技術耗銀量高的問題,愛旭股份已經在ABC組件上使用了電池無銀化技術。
另一方面,由于BC電池背電機結構復雜,其加速推廣有望帶動激光設備、串焊機等增量設備需求,并催化輔材新品加速應用。其中,BC電池產線對激光設備需求明顯。
帝爾激光(300776.SZ)近日在接受調研時表示,公司在2019年就取得BC電池激光設備訂單,近年來,光伏企業加大對BC工藝的研發及投入,公司在2021年有頭部公司中試線的BC激光設備出貨,在2022年公司取得BC近40GW量產訂單,包括N型工藝、P型工藝訂單。2022年BC訂單已交付完畢,2023年目前已簽訂單在陸續交付中,計劃明年年初交付完畢。
此外,英諾激光(301021.SZ)披露,公司布局了面向BC、鈣鈦礦等多種電池技術所需激光器、光學模組或關鍵設備等業務,所推出的BC開膜設備等樣機已交付給客戶進行驗證。海目星(688559.SH)表示,目前已擁有BC電池的相關技術儲備,存在小量客戶。
BC電池使用的銀漿和靶材等耗材需求量高,也會助推相應市場增加規模。帝科股份(300842.SZ)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從2020年開始就已經實現了BC電池漿料的規模化供應,是國內首家提供BC電池漿料的金屬化解決方案提供商,是多家龍頭客戶BC電池的漿料供應商。蘇州固锝(002079.SZ)年報中,也披露全資子公司蘇州晶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2022年BC電池用漿料已經實現噸級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