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經歷了30輪競價后,有“滬上第一豪宅”、“中國十大豪宅第一”之稱的華洲君庭一處別墅,在8月28日以2.85億元成交。競得人裘慧明的名字迅速登上網絡頭條; ②因為更喜歡量化交易,裘慧明轉至瑞士信貸做股票日內高頻交易。從此,開啟了自己的“量化人生”。
《科創板日報》8月29日訊(研究員 田簫)在經歷了30輪競價后,有“滬上第一豪宅”、“中國十大豪宅第一”之稱的華洲君庭一處別墅,在8月28日以2.85億元成交。7萬余人次圍觀之下,競得人裘慧明的名字迅速登上網絡頭條。多家媒體確認后,證實裘慧明為知名量化私募明汯投資的創始人、董事長。
2014年,裘慧明創辦上海明汯投資,曾是國內第一家突破千億規模的量化私募,目前,其管理規模超過700億,是國內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量化機構之一。
屁股坐不住科研板凳
裘慧明是復旦大學高材生。他曾對媒體表述:“來沒覺得考第一有多難,考第一我沒什么特別的感覺,不考第一才有感覺。”
上大學前,裘慧明在學校里不僅總分常年保持第一,每門學科也都是第一名。1995年,裘慧明從復旦大學畢業后拿到了全額獎學金,遠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物理學碩士和博士。
物理系出身的裘慧明曾給自己定下目標,要成為下一個楊振寧。“做個物理學教授,在學術上做出一些比較重要的貢獻。” 他也認為,“如果做一個比較中庸的教授,沒有多大意思”。
漸漸地,裘慧明發現科研道路并不適合自己。
一方面,從發展上來看,美國的物理學教授通常需要做五年博士后,彼時裘慧明已意識到,自己無法短期內在科研方面做出大方向上的突破。
另一方面,裘慧明生性思維活躍、想法發散,需要耐住性子苦苦鉆研的科研,似乎并不適合他的性格。“我開玩笑說,科研就是看屁股能不能坐得牢,我們同學里面最后做教授的,不一定是最聰明的,而是屁股坐得最牢的。” 裘慧明說。
彼時,量化投資在美國已經開始盛行,大批精英涌入私募基金市場,裘慧明看到自己的師兄們紛紛闖入華爾街,自己也動了去金融圈闖蕩的念頭。
第一步,他進入瑞士銀行的高頻交易組做研究員。2001到2003年,據說他所在的小組做到了世界上最好的高頻交易小組。 “2002年的時候,我們做股票日內高頻交易,每小時都是掙錢的,用500萬美元賺了2.5億美元。”
不過,他仍然感到這并非自己的舒適區。他日后分析到,“我應該是一個還不錯的研究員,但從性格來說,我感到自己更適合做交易。上大學時,社會學、經濟學、投資學各方面的書我都會看,做量化交易要用到數學和建模,和以前的學習都可以融會貫通。”
因為更喜歡量化交易,裘慧明轉至瑞士信貸做股票日內高頻交易。從此,開啟了自己的“量化人生”。
樂觀堅定的人生風格
量化投資講究規律、策略和踏實的步調,這與裘慧明的個人風格十分適配。
他曾對媒體透露,在美國的時候,每次去賭場,他不是玩德州撲克,就是玩21點。賭場里只有這兩個項目游客能賺錢,因為他們有機會控制勝率。
裘慧明坦言, “只有在勝率有優勢的時候我才有信心下注。”
他的信心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從過往的挫折中磨礪而生。2007年是裘慧明在瑞士信貸工作的的第六年,這一年由于市場突發因素,裘慧明的量化管理組合出現了約5%的回撤。老板害怕回撤進一步擴大影響團隊業績和獎金,不顧裘慧明反對,強行砍掉了裘慧明的倉位。
裘慧明說,回過頭來看,如果當時老板能相信自己的策略,等待市場自然修復,那么組合凈值幾周就能收復失地。
裘慧明由此想清楚了,市場上充滿無數的不確定因素,但有一件事你必須100%確定,那就是“我的方法有效”。量化投資也好,價值投資也好,在做出投資決策時必須要對自己的方法有絕對的信心。因為即便是有0.01%的懷疑,在市場波動的時候,情緒因素會干擾你處理信息的方式,這0.01%會被無限放大,最終使你的決策偏離了初衷。
有趣的是,裘慧明的堅定,在他此次出手上海豪宅的拍賣過程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本次競價開始不久后,裘慧明以“H4101”的競買號參與競價,首次出價2.38億元。同期,還有其他四五位競買者一同參與競拍。
競拍價格超過2.3億后,競買者出價次數明顯變少,平均出價次數在3-4次左右。“H4101”背后的裘慧明則勢在必得,連續出價8次,每次有人出新的價格,裘慧明都會馬上給出更高的價格,最終如愿以償。
私募大佬的簡單生活
與多數人的想象中不同,豪擲千金購買房產的裘慧明,私下卻過著相當簡單的生活。
每天晚上十二點到一點鐘睡覺,躺下兩分鐘就睡著。早上六點半到七點起床,上下午交易時段不見人、不接電話。一碗簡單的咸菜肉絲面,裘慧明能連續吃一個月。
與此同時,裘慧明也會花錢、肯花錢。2014年起,裘慧明投入了大量資金吸引人才,目前公司已經擁有了一個學霸級的投研團隊,名校的碩士畢業生占了80%以上。“我們也會從金融機構挖人,就是要保證投研堅持走在前面。”裘慧明表示。
面對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裘慧明的態度始終淡然。?“資金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數字,如果有回撤證明我們模型做得不夠好,每一次回撤都是鞭策我們繼續完善模型的契機,我們應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在金融行業打拼了半生,“投資”對他而言,已經從一種掙錢方式,轉變成了純粹的樂趣。
他曾向媒體表示,“投資很難讓我特別不開心。”工作中的差錯,會讓他感到“挺郁悶的”,不過他認為, “這種事情你糾結它沒有意義,過去你再不開心能挽回嗎?只能未來更小心,采取措施來防止出錯,把未來做得更好。”
裘慧明曾說,“我只要能做,完全沒有退休的想法。因為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而不只是掙錢的工具。”拍下豪宅,看起來只是裘慧明在投資人生中無意中被放大的一則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