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量化基金或將預訂小爆款,資金早有默默加入; ②公募主動量化規模逼近千億,百億量化基金經理漸漸浮出水面。
財聯社8月9日訊(記者 閆軍)誰在大賣?誰在延募?
8月8日,信達澳亞旗下一量化基金發售,據渠道人士反饋,該基金首日首發銷售額已突破5億。這在當前的發行市場來看,無疑是一抹亮色。
今年市場風格更加極致,風格輪動加快之下,量化投資卻憑借分散的持股、較為均衡的風格在沒有主線行情中另辟蹊徑走出相對較好的業績,尤其是在與偏股基金平均收益率相比之下,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關注并投資量化公募產品。
截至8月8日,包括泰君安量化選股、國金量化多因子、渤海匯金量化成長、招商量化精選、國金量化精選等多只基金年內收益率超過10%,穩健的業績吸引著投資者跑步入場。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募主動量化基金規模已經逼近千億。這也是新發量化基金獲得投資青睞的原因。
當前,量化基金也并非沒有缺點,規模是業績的天敵這一條在量化基金上表現的更為明顯。不少量化基金策略容量有限,規模很難做大,有些產品可能常年處于限購狀態。有基金經理也建議投資者在投資量化基金時不能盲目,主要注意超額的衰退程度,以及關注管理人的限購情況。
主動量化規模接近千億大關
如果說金元順安元啟為國內投資者完成了量化基金的投資啟蒙,今年以來,包括馬芳、盛豐衍、王平、孫蒙等越來越多量化基金經理出現在投資者視野中,投資者對于量化投資接受認可不斷提升。
表現在規模上最為直觀,Wind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場超過220只基金管理規模達到962億元,即將闖關千億,上半年增速達到30%。
在量化投資的整體規模增加的同時,也已經有量化基金經理百億加身,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萬家基金喬亮在管規模為190.23億元、富國基金李笑薇在管規模為164.26億元,國泰基金馬芳在管規模達到143.7億元,華夏基金孫蒙在管規模為125.43億元,西部利得基金盛豐衍在管規模為114.98億元,招商基金王平在管規模為101.43億元。
從單只產品來看,目前市場有14只主動量化基金規模超過10億,國金量化多因子和國金量化精選分別以62.29億元和50.28億元位居第一、第二,盛豐衍的西部利得量化成長當前規模為36.38億元,位于第三,這三只基金相對于去年同期,規模增幅明顯,尤其是國金兩只量化基金,去年上半年規模均不足1億元。
投資者不斷申購的原因還在于業績的認可,截至8月8日,主動量化基金中有近20只年內收益率超過8%,全市場選股的主動量化基金中,國泰君安量化選股、國金量化多因子、渤海匯金量化成長、招商量化精選、國金量化精選、萬家量化同順多策略、長城量化小盤、國金量化多策略、西部利得量化價值一年持有、農銀匯理量化智慧動力等多只基金年內收益率超過10%。
對于主觀量化投資能夠相對于主觀投資表現更好的原因在于,隨著市場有效性提高,公募基金經理很難通過暴露某單一風格獲取收益,而量化投資通過模型預測并根據風格調整因子獲取收益則變得相對容易。
國內公募多采用基本面量化投資框架,中歐基金錢亞婷介紹,與傳統主動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相比,二者的差異明顯。
主動基金經理一般會有自己的能力圈,即擅長的行業或風格,比較習慣在自己所擅長的行業、領域,或成長或價值等風格去做投資。那么市場上勢必存在他們遺漏的地方。同時,也因為能力圈的存在,主動基金經理的投資天然帶有一定的風格貝塔。當市場風格出現切換,即順境、逆境相互切換,組合將面臨較大波動。另外,主觀基金經理個人去看股票,精力是有限的,持倉相對集中,重倉股往往會持有5%以上。
而基本面量化策略則更加分散,持倉上百只股票,前十大的集中度較低。同時,基本面量化的策略能夠兼顧到不同行業,因為基金經理會根據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模型。因此,相對而言,基本面量化投資策略能夠更加廣泛地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從而弱化市場風格切換帶來的影響。
發行“體感”不同:有小爆款,更有延募
眾多周知,今年公募發行市場愁云慘淡。今年7月份,市場發行規模僅為321.53億份,創下2018年9月以來新低。
時間維度拉長至今年來看,以認購起始日計算,截至8月8日,今年以來發行5643.86億份,平均發行份額為8.96億份。2022年同期全市場發行份額9948.09億份,平均發行份額10.89億份。這意味著從發行總量來看,今年發行規模僅為去年同期的57%。
冷清的發行市場下,各家體感卻不同,一方面是8月2日,永贏基金公告,旗下固收+基金募集規模達26.75億元,成為8月首只小爆款基金,信達澳亞可能會因這只量化基金搶先預定了一只“小爆款”,而另一方面,今年多只主動權益基金面臨延募的尷尬處境,其中不乏前兩年的績優基金經理。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8日,今年以來,全市場已經有113只基金宣布延長募集期,其中以偏股混合型基金為主。市場波動大、產品賺錢效應差等因素之下,投資者風險偏好有所降低,發行遇冷則在所難免。
在這種情形下,亦有基金公司主動放慢發行節奏。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公司今年上半年招聘的新基金經理即將結束靜默期,目前公司還沒有考慮為其發行新產品,計劃先管理匹配基金經理投資風格的存量產品,雖然存量產品對于基金經理來講可能有一些包袱,但是與其在較冷的市場中去頭疼發行,不如更換基金經理加大對存量產品的持營。
量化發行預訂小爆款?
此次發售的量化基金是信達澳亞量化團隊推出的一款對標中證1000指數加的量化產品,根據擬任基金經理馮璽祥的介紹,指數加產品與傳統的指數增強有所不同,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成分股的約束條件并不是必要的,同時在大部分風格中偏中性的,不會特別暴露一些風格的風險因子,能夠適應更多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同時,此類產品把選股邏輯相似的因子歸因其中但不會使阿爾法模型特別側重于某一個大的主題,在組合的配置上非常均衡,也更有望為投資者創造多元穩健的收益。這也是在當下復雜的市場結構及客戶多樣化的需求過程中所推出的一個頗具特色的量化投資品類。
記者從信達澳亞基金了解到,今年下半年公司布局重點之一就是量化投資,并且形成了HAI量化的投資框架。所謂HAI量化指的是HI 加 AI,AI較好理解,即引入AI工具在整個市場選股,拓展廣度,而HI為human Insights(人類洞察力),寓意為人類對市場和個股的理解,側重在投資的深度。
體現在量化投資中,即基金經理先用HI搭建流程化、體系化框架,再用AI工具使之擴大化,兼顧投資的深度與廣度。
市場震蕩之下,除了指數基金之外,憑借穩健的回報率,量化基金逐漸獲得投資者的青睞,也成為公募基金積極布局的產品類型。今年以來,包括國金、創金合信、匯添富、易方達、博時、銀華、萬家、富安達等十余家基金公司發了量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