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 如何幫助企業更合理地將碳資產盤活,成為多家銀行“逐綠前行”的落腳點。 ② 信貸投放也被全面融入了融入綠色低碳的發展要求。
財聯社6月16日訊(記者 徐川)?走進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的8號展館,多家銀行機構設展于此,各式絢麗的展板上刻畫著對綠色金融的展望。在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上(簡稱“碳博會”),財聯社記者觀察到,如何幫助企業更合理地將碳資產盤活,成為多家銀行“逐綠前行”的落腳點。
在“碳博會”展會現場,上海市融資擔保中心與上海銀行、申能碳科技公司共同推出上海市首個綠色普惠擔保貸款。
相較于以往的綠色貸款,此次推出的綠色普惠擔保貸款有哪些新的突破與亮點?
“由于是普惠性質的擔保貸款,因此這類產品面向的就是中小微企業。”在展會現場,上海銀行行長朱健接受財聯社等媒體采訪時表示,以節能減排行業的中小企業為例,其普遍遇到的難題是資產較少而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這類產品能夠通過擔保賦能,增加其貸款的可能性。
作為綠色普惠擔保貸款的首批參與企業,上海撫佳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金彪在接受采訪時介紹說,“這筆貸款規模為3000萬元,由上海市融資擔保中心提供擔保,公司沒有任何抵押,完全是一種授信。”據其介紹,相關資金將用于減碳、控碳的技術改造與提升。
基于政策性的擔保資源,綠色普惠擔保貸款為碳資產持有人提供了增信;與此同時,在產品設計中納入激勵機制,也成為銀行機構豐富產品矩陣的探索方向。
江蘇銀行上海青浦支行副行長宋偉寧介紹了該行近期落地的首單ESG表現掛鉤貸款,“(這類產品)將企業的碳排放與貸款利率掛鉤,如果未來企業進一步達到了降碳指標,還會提供更加優惠的貸款利率。”
具體來看,利率是否調整是基于企業在該行的ESG評級變化,若在利率調整時點,該企業的ESG評級優于貨款發放時的初始評級,企業即可享受貸款利率下調的優惠。
此外,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后,多家銀行機構積極參與了基于全國碳排放配額的質押融資。其中,浦發銀行先后落地了全國首單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和碳排放配額組合質押融資;上海農商銀行也發放了國內首單CCER的未來收益權質押貸款,并落地國內首筆醫紡業的碳排放配額質押融資業務。
在綠色金融產品“推陳出新”的同時,信貸投放作為商業銀行的基本業務,也被全面融入了融入綠色低碳的發展要求。
“2023年新增了清潔能源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專項授信策略指引,風電項目、光伏發電項目、光伏制造產業鏈3個新能源領域審批指引。”交通銀行總行授信管理部副總經理秦樺表示,重點聚焦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領域,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另據江蘇銀行上海分行介紹,今年1至5月,該分行“深綠”客戶較年初增幅達57%;綠色信貸余額突破100億元,較年初增長1/3;未來,還將繼續加大綠色信貸的投放力度。
綠色金融“貨架”逐漸豐富,但銀行業內仍面臨著鑒別“真綠”與“偽綠”、提防“漂綠”項目的諸多挑戰。
“信息披露就是讓社會知道是誰排的碳、排了多少碳,社會各方能夠測算并驗證排碳和減碳行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指出,只有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確保排碳數據真實準確,才能防范“洗綠”、資金套利、項目造假等風險,其他一系列碳減排政策才有基礎。
在出席“碳博會”綠色金融平行論壇時,交通銀行行長劉珺表示,經過包裝后的“漂綠”項目擠占了綠色轉型本已捉襟見肘的資源;“漂綠”企業或項目獲得融資后,繼續從事高碳排的生產經營活動,造成碳排放數據失真失實,導致資金資源錯配與浪費,與“雙碳”目標下綠色發展理念南轅北轍。
劉珺建議,應構建國際合作可落地的機制,積極探索建立具有國際公信力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為跨境投融資活動提供便利,助力破解碳關稅壁壘等制約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