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俄烏戰爭吸引了全球注意力,但新冠疫情仍然影響著世界的各個角落。病毒所造成的人類死亡數量是遠大于一場戰爭的。
18天內新增確診人數翻了18倍,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對香港的奇襲,仍在提醒我們,人類與新冠病毒的抗爭恐怕還遠未結束。
2022年3月2日,中國香港新增55353宗新冠感染者病例,死亡人數已達117人(58-100歲:95人沒打疫苗),第五波疫情至今,967人死亡,總死亡人數1172人……
香港鳳凰衛視記者黃芷淵在網絡日志上記錄下這些數字的同時,也寫下“香港本地疫情離見頂還早”的斷言;特區立法會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亦公開表示,香港這一波疫情比世界上其他地方來得更急更兇。
對于疫情圍城的香港而言,防止病毒繼續大規模蔓延彌散的同時,必須盡快紓解醫療系統壓力,減少重癥與死亡率,為阻斷疫情提供足夠空間。
而如何降低市民對全民強檢的抵觸情緒,如何提升公眾疫苗接種率,尤其是對高風險人群的免疫加強,仍將是香港特區政府要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抓手所在。
中國式群體免疫
提升高風險人群疫苗接種
疫苗,仍然是“群體免疫”最有效也是最經濟的手段。
“疫苗接種率較低是造成香港較多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林哲玄表示,截至今年2月初,香港80歲以上長者的疫苗接種率僅約20%。
據特區政府衛生防護中心統計,在近日死亡的新冠病人中,高達91%的死者未完成接種疫苗,80歲以上未完成接種疫苗長者的死亡率比完成接種者高16倍。
老年人群占據新冠病毒感染致死案例的大多數,這是疫情防控的一個關鍵性指標,也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爭論最多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面是疫苗研發的適應性和安全性考量,一面是疫苗接種人群梯次覆蓋的節奏把握,老年人等高風險人群接種新冠疫苗原本就相對滯后一些,而在大規模病毒感染事件中,提升這一人群的疫苗接種率,是控制新冠病毒死亡率非常重要的一環。
香港向西,港珠澳大橋另一端的珠海麗珠醫藥集團總部,一場與病毒傳播的時間競賽正在加速推進中。
幾天前,麗珠集團(000513.SZ)剛剛公布了其研發的V-01新冠疫苗完成序貫加強Ⅲ期臨床試驗的中期關鍵性數據,由于獲得針對Omicron的寶貴數據,作為加強針接種后,V-01能快速大幅提升中和抗體滴度,能有效對抗多種變異株。
值得關注的是,在序貫加強Ⅲ期臨床試驗中,通過對高風險人群進行分組研究,結果顯示V-01對有基礎疾病的高風險人群保護力為71.83%。
對于接種率較低的老年人群,V-01等新一批疫苗的出現,也會緩解這一人群的“疫苗接種焦慮”。目前,麗珠集團的V-01重組蛋白疫苗正在做最后的上市沖刺。
根據《多肽鏈》了解到的信息看,除了V-01疫苗外,三葉草(02197.HK)的重組蛋白疫苗SCB-2019,以及沃森生物(300142.SZ)、艾博生物的mRNA疫苗等,都已經進入臨床三期的上市倒計時階段。
或許很快,我們就能在香港等地的防疫中看到一批新的疫苗加強針被應用。
序貫加強接種
疫苗企業的新一輪挖潛
疫苗戰事未完待續,進入下半場后,序貫加強免疫接種則是對疫苗企業商業價值的新一輪挖潛。
2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透露,根據新冠疫苗研發使用進展情況,衛健委已經開始部署序貫加強免疫接種。
所謂“序貫加強免疫接種”,簡單而言就是間隔接種不同技術路線的同種疫苗,以此來強化新冠疫苗的防護效力。這也是全球范圍內疫苗“加強針”的接種思路。
根據現有的數據和估計顯示,最初系列的新冠疫苗對于Omicron變異株所有結果(嚴重疾病、癥狀疾病和感染)的有效性低于其他已知的變異株。
回過頭來再看中國政府從一開始就制定了五大技術路線并進研發新冠疫苗的決策,不僅是最大限度提升了疫苗研發成功率,不同技術路線疫苗研發與上市所形成的時間差,也恰好彌補了病毒不斷變異所帶來的時間差。
實際上,衛健委部署序貫加強免疫接種也正是根據國內新冠疫苗研發進展情況來制定的。
盡管國內已有非滅活疫苗技術路線的疫苗產品獲批上市,相關企業占據先機,但進入疫苗戰事的下半場,序貫加強免疫接種則成為后發疫苗企業競爭的新主線。
或許是基于這種時間差上的考量,很早以前,麗珠集團等企業就將主要精力投放在序貫加強臨床試驗中。
事實上,V-01的序貫加強Ⅲ期臨床試驗方案,也是全球首個研究序貫加強保護力的隨機、雙盲Ⅲ期臨床試驗。由于V-01實驗入組后正值Omicron的爆發,所以恰好獲得針對Omicron的寶貴數據,這反倒變成了其在序貫加強接種的優勢。
考慮到此次V-01Ⅲ期序貫加強的臨床試驗對比的是已完成兩針滅活基礎免疫的人群,以及實驗人群自然免疫的影響,實際上等于V-01的“起點”就比其他空白對照的疫苗要高。
從V-01完成序貫加強Ⅲ期臨床試驗的中期關鍵性數據看,與國內外已上市疫苗的Ⅲ期臨床數據對比,V-01取得61.35%的絕對保護力數據,已滿足 WHO 標準,是個很不錯的結果。
疫苗經濟學
要算明白的一筆細賬
無論疫情的拐點會在未來多久后出現,無論各個國家采取什么樣的防疫策略,接種疫苗依然是個必選項,也依然是控制疫情最劃算的一筆賬。
前一段時間,A股市場中疫苗類上市公司曾因新冠病毒口服特效藥的出現而股價大跌,這讓很多人因此而認為隨著口服藥物的上市,新冠疫苗的存在感會隨之降低。
這很容易把公眾剛剛建立起來的對疫苗的認知帶偏了。這三種抗病毒的方法并非是彼此替代的存在,而是在不同環節中使用,彼此形成支撐和補充,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無論哪種技術路線的疫苗,其實大致原理都是通過標識病毒、激活人體免疫力來清除新冠病毒的,這是健康人群預防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而感染康復人群是否可以接種疫苗,不同疫情國家給出的方案并不相同,比如美國鼓勵感染康復人群接種疫苗,而中國則是不建議;
綜合抗體則是從大量康復者體內收集抗體,并在體外“批量復制”綜合抗體,是針對危重癥患者使用的。其有兩個問題在于成本較高和應對病毒變異能力較弱;
口服藥主要應用在感染者的治療過程。其設計思路是通過阻斷病毒在人體內的復制,從而阻止病毒入侵人體細胞。
在國內疫情控制較好、感染的絕對人數和人口占比很低的情況下,衛健委將眼下抗病毒的重心部署在序貫加強免疫接種上,正是基于防疫社會總成本考量下的選擇。